当前位置: 首页 >乡音乡情 >乡情 >【乡情】能不忆常宁?

【乡情】能不忆常宁?

吴光文

编辑:网站编辑    访问量:2506    发布时间:2016-08-12    【字体:

   

  宜水和潭水从正南和东南逶迤流过来,像母亲的两条臂膀,把常宁城温柔地抱在怀中。然后,两水合流,一路向北,汇入湘江。多少年来,宜水潭水用它们甘甜的生命之乳,滋养着这座小小的千年古城。


培元(定).png

  ( 培元塔  王亲民摄 )


      当年,小城的一天是从常宁一中的起床钟声开始的。那口大铁钟高高地悬挂在钟亭里,敲钟的工友用手中的大木槌重重一击,浑厚悠扬的钟声顿时便在小城上空飘荡开来。小城醒了,小城里的居民醒了,四面八方的老乡们挑担挎篮,从东门南门西门北门进城了。早晨,最热闹的地方自然是南正街。满满一条街,全是新鲜的蔬菜瓜果鸡鸭鱼肉。绝无大棚反季,不施化肥农药,不用加工饲料,都是老乡们从自家菜园现摘的,从自家鱼塘现捞的,从自家鸡窝鸭棚现抓的。当令的菜蔬,总比现在的反季节蔬果更有滋味。初夏时节,把第一茬豆角摘下来,洗净切段铺在碗底,再码上麸子肉(米粉肉)一起蒸熟了,香味随风飘散,邻家隔壁的俫子(男孩)妹子一定会尖叫:“哪家屋里的菜呀,好香!"新下来的辣椒茄子,可以做一道好菜,将它们烤熟或蒸熟,放入擂钵,加新大蒜子一起捣烂,拌上盐.醋和常宁特有的豆油,直叫你吃得碗底朝天,还埋怨老娘:”老人家,您今天饭煮少了”。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一个地方有一个地方的口味。端午节和七月半,常宁人都包粽子,粽子是一样的,不同的是,七月半的粽子是祭祖以后才可享用的。过去,常宁没有肉粽也没有甜粽。常宁人包的是不加任何调料的白米碱水粽,或者是白米红豆碱水粽。取干净稻草烧成灰,稻草灰浸水再过滤,用这种水煮熟的粽子,剥开来现金黄色,有特殊的香味,而且在炎炎夏日,放上几天也不会坏。碱水粽热吃冷吃都可以,蘸上白糖口味绝佳。好吃的还有米豆腐和米粉。米豆腐切成小方块,用开水烫过,浇上高汤,配上肉丝.小干鱼.咸豆角.萝卜干炒制的潲子,再来一勺红红的辣椒油,保准让你连汤底都喝得一干二净。米粉都是现榨的。大铁锅里烧着滚开的水,灶台上置一木架,木架中央固定一个底部布满小圆孔的铁筒,将沥干水分的粉团放入铁筒,用劲按压圆木杠,铁筒底部便有细细的粉条钻出来,落进开水锅中。煮熟了的米粉要过凉水,再用开水烫热,浇上汤盖上潲子,就可以上桌了。常宁米粉讲究的是汤和潲子,汤通常用猪骨头熬制,最鲜美的潲子则是活草鱼现杀切块生汆而成。当年的草鱼,并无饲料可喂,终其一生吃的都是青草,肉质鲜而不腥嫩而不松紧而不柴。香葱和辣椒油是必不可少的。就这样,一碗色香味俱全的常宁米粉,就端到了你的面前,让你大快朵颐。夏天的夜晚,偶尔也有一种稀罕的美味,令你品尝过后一生难忘,那就是常宁凉粉。它不是绿豆粉豌豆粉熬制经冷却制成,而是把一种叫凉粉果的种子装进白布袋,在干净的冷水中浸泡搓揉,使凉粉果中的胶质充分析出,个把小时后就凝结成了晶莹剔透的凉粉,拌以醋.白糖和姜末,在燥热的夏夜,来上一小碗,定会大呼:“过瘾!”有人说,元宵节北方人吃的元宵是滚出来的,南方人吃的汤圆是包出来的。其实,这个说法相当的片面。常宁元宵制作跟北方元宵完全一样,猪油白糖麻蓉制馅切丁,浸一次水滚一遍粉,反复数十次,就滚成了元宵,常宁人管这种制作方法叫“趟元宵"。元宵最正宗的吃法是用茶籽油炸,炸好的元宵外酥内粘香甜无比;冷却后的炸元宵会变硬返生,如果用开水煮一煮,那又别有一番滋味。在常宁人的食谱里,饺子永远排在后头。对于”大过年的,谁家还不吃顿饺子"的说法,大多不以为然。固执的常宁人,从来没把饺子当作正餐; 偶尔吃一顿饺子,必在最后补上一碗米饭,哪怕是就着霉豆腐酸萝卜,这顿饭才算吃完。

   

   常宁城原本是有城墙的。城墙的四门外,分别有四座桥,或许是常宁人质朴,也没有为四座桥取一个文雅的名字,直白干脆地就叫东门桥南门桥西门桥北门桥。西门桥和南门桥横跨宜水,北门桥架在潭水上,流过东门桥下的是一条小溪(常宁人称小溪为“港子”);东门桥下游,在北城门和北门桥之间,跨小溪还有一座小桥叫草桥。草桥旁边,有一圆一方两口井,圆井供附近居民取水,方井很大,为百姓洗菜洗衣所用。约定俗成的,洗菜在上方,洗衣在下方。有时候,像约好了似的,洗衣井边挤满了洗衣女,棒槌起落,噼里啪啦响成一片,夹杂着女人的笑声叫声,好不热闹。出东门,过东门桥,有一段石板铺成的上坡道,共有三十六级台阶,常宁人称三十六蹬(读ten)。踏上三十六蹬,再往前,就是真正的城外了。南门外和北门外分别有红白两座牌坊,南门外的牌坊是红砂岩质地,北门外牌坊系汉白玉建造。依稀记得,两座牌坊上都刻有“圣旨”二字,北门外牌坊上好像还有“乾隆”字样。汉白玉牌坊旁边,立有一通同样质地的石碑;年少的时候不知道驼碑的动物叫赑屃,总把这力大无比的龙王九子之一当成了乌龟。古时候的牌坊,就好比现代的纪念碑,是皇帝用以表彰忠臣孝子节妇烈女的。至于这两座牌坊表彰的是谁,知道的人大概也不会很多。只可惜,两座牌坊都毁于1966年夏天。如果保留下来,地方政府大概早就申报文保重点了。倘若汉白玉牌坊真是乾隆下旨建造的,评上省级文保重点,可能不成问题。西门桥外,依傍着宜水,有两条街,桥的上游是西上街,桥的下游是西下街。西下街东侧的民房紧挨着河道,是清一色的吊脚楼。五月端午那天,宜水两岸,西门桥上,人山人海看划龙船。如有幸坐在西下街吊脚楼里,吃着粽子蘸白糖看龙舟竞渡,那必是当天最好的享受。西上街的尽头,有一口池塘叫洗脚塘,是不是因为乡下人进城前,都要在此先洗净脚上的泥巴,久而久之便有了此名?不得而知。西门外的柳树井,水质清凉甘冽,名闻遐迩。夏天傍晚,不少人家都去柳树井挑水。井水泡冷饭叫”淘饭“,淘饭配酸豆角酸辣椒,是寻常人家夏季一顿实惠的晚餐。北门外离城五六里,宜水西岸山坡上,矗立一座七级浮屠”培元塔“。"天王盖地虎,宝塔镇河妖“,修宝塔镇妖孽,只是老百姓的良好愿望。而培元塔修建的初衷,是”固塔山之灵气,培常邑之人文“。据传,为建此塔,曾任安徽巡抚的湘军将领常宁人唐训方,带头捐了白银2万两。文革中,革命小将们也动了毁塔的念头,无奈宝塔体量巨大,小将们是耗子拖水牛无从下手,只好作罢。当地老乡说,当年确有一年轻人,拿着钢钎铁锤在塔身内部乱捣,忙乎了半天,连一块砖都没撬下来。后来,此人得无名怪病不治而亡,百姓们说是老天有眼报应不爽。事情真伪,无从考证。不过,这个传说从一个侧面体现出了多数常宁人崇善仇恶善恶分明的性格特征。培元塔是常宁的地标,也是在外游子的一个心结。当车从桐梓坪一路下坡,到坡尽地平之处,眼前一片开阔,透过右边车窗玻璃,就看见了远处峭拔挺立的培元宝塔。倘若你久居外地多年未归,此刻定会觉得胸口一热眼睛发潮,心中轻轻呼唤:“常宁,我回来了!娘,儿回来了!”


泉峰公园.png

(泉峰公园  王亲民摄)


    如同中国内地所有古城一样,常宁城内也有城隍庙.关帝庙.文庙,此外,还有天后宫.魁星楼。在宜潭二水交汇处,建有一座纪念祭祀宋代理学大家周敦颐老先生的濂溪祠。至于张王李赵各家各姓所建的宗祠,则分布于小城的大街小巷,就数不胜数了。城隍庙在南正街末端,只记得那时城隍庙仅存一座戏台,城隍老爷和黑白无常牛头马面,早已不知去向。正是:城隍不知何处去,此地空余老戏台。戏台下面住一户人家,靠着制作贩卖香烛纸钱为生。传说城隍庙天天半夜以后鸡鸣之前都要闹鬼,那戏台下面的一家人,岂不是天天见鬼?不过,话又说回来,这家人经营的都是供奉城隍的祭祀用品,小鬼们巴结都来不及,还敢骚扰他们一家吗?戏台前面是卖鸡鸭和猪肉的所在,一长溜摆满猪肉的大案子正对着戏台。从清晨到中午,鸡鸣鸭叫和大砍刀斩肉的响声不绝于耳,城隍老爷倘若地下有灵,不知有何感想。东正街上的天主堂,是城里少有的西式建筑,后来成了先叫兵役局后名武装部的办公场所;基督耶稣被请回了老家,进进出出的大多是身扛肩章斜挎武装带的军人。城里最辉煌的建筑,当数城北的文庙了。上下几千年,有谁的地位和名望能盖过孔老夫子?享受顶级待遇,也就天经地义了。全国的文庙,规制格局大同小异。常宁文庙大成殿为重檐歇山顶宫殿式建筑,黄绿两色琉璃瓦,在阳光的照射下闪耀着颐指气使的光芒 ;屋脊上的神人神兽,高高在上地俯视着城内所有的官吏百姓衣食男女 。大殿前面是一排雕刻精致的云龙石柱,地面满铺平整光滑的水磨方砖。近百年来,孔老夫子的处境每况愈下,各地的文庙大多被拆被毁,或被挪作他用,常宁文庙也不在其外。常宁文庙改作了小学,这就是全城最好的小学------宜阳小学。文庙改小学,也算对得起孔老夫子。老夫子是倡学倡教的祖师爷,闻此改变,还不“不亦说乎”“不亦乐乎?”不过,文庙大成殿终究没能逃脱被拆的命运,如果留了下来,今天小城岂不多了一处令人流连的景点。


端午龙舟.png

   ( 沿江风光  王亲民摄 )


      夜晚的常宁城是静寂的,只有北正街的一隅,是全城的热点亮点。常宁剧院和电影院对门而立,灯光交相辉映,乐音此起彼伏。电影院售票厅墙上,高高悬挂着22位明星照片,总有不少人在仰头观看的同时,轻声议论着谁最英俊谁最漂亮,多数人认为,男星当数王心刚,女星应属王晓棠。电影院晚上通常放两场电影,第二场电影散场,也就10点前后了,这时候,剧院的戏台上也要最后落幕。剧院里,一年三百六十五天几乎天天都有戏可看。衡阳市的京剧团湘剧团祁剧团轮番在此表演,郴州地区越剧团杂技团的演员们也曾在这个舞台上,粉墨登场一展身手。给人印象深刻的是衡阳地区红领巾剧团,演员就是一帮孩子,演的是祁剧传统剧,生旦净末丑,一招一式地,虽显稚嫩却还像模像样 ,颇受市民欢迎。剧院舞台的常客,理所当然是长驻此院的常宁歌舞剧团。常宁歌舞剧团本是外来户,追溯它的前身,据说是抗战时期的某抗敌演出队。初来常宁时,名叫湖南省大众歌舞剧团。为打开场面,剧团天天满街巡游,海报在前,乐队在后,洋鼓洋号,吹吹打打,热闹非凡,引得市民纷纷驻足观看,细伢子们争相追逐随行。剧团演歌舞剧也演话剧,话剧演过《钢铁战士》.《啼笑因缘》,歌舞剧除了现代剧《白毛女》.《小二黑结婚》,还演过古装戏《张羽煮海》。《张羽煮海》的灯光布景特别炫目,观众无不啧啧称奇。根据政府的安排,湖南省大众歌舞剧团留在了常宁,改为地方国营性质的常宁歌舞剧团,演职员们还有了国家干部的身份。原来全是外地人的歌舞剧团,后来渐渐地也有了本地有表演天赋的年轻人加入。常宁歌舞剧团排演过的经典民族歌剧《洪湖赤卫队》和《江姐》相当精彩;尤其是《江姐》的演出,令剧团在衡阳地区8个县市和周边地区声名大振 。在常宁,更是出现了满城传唱《红梅赞》的盛况。剧团去驻车江的47军部队慰问演出,同样受到部队指战员的热烈欢迎和一致好评。每天夜里10点以后,随着常宁剧院和电影院的大门缓缓关闭,灯光渐次熄灭,小城才真正的安静下来。热闹喧腾了一天的常宁城,这时候也要睡了。


   当太阳再从东方升起,新的一天又开始了。似乎仍然重复着昨天的故事,也必定会有今天更为鲜活灵动的新闻。这座得名于大唐天宝元年(公元742年)的千年古城,一切都在变化。城墙没有了,城市膨胀了;石板街没有了,柏油路修起来了;文庙没有了,高楼立起来了。一切都在变化,唯有南面高高耸立的塔山青翠依旧,北边静静淌过的湘江碧水长流。一切都在变化,唯有游子的思乡之情------永恒。

 


[打印本文]

信息公开 文化资讯 名人荟萃 宜城之子 诗乡文苑 书画影艺 乡镇风采
课题研究 人文地理 特别刊载 乡音乡情 文化创意 记忆空间 联系我们
湘ICP备16011544号-1   Copyright c 2016 湖南常宁湖湘文化
网站访问统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