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特别刊载 >用文化视野引领常宁城市发展

用文化视野引领常宁城市发展

谌惠渝

编辑:系统管理员    访问量:1674    发布时间:2016-07-19    【字体:

文化经济的新时代已然来临。如何适应需要,整体推进我市文化强市战略?如何用文化视野引领我市城市发展?带着这些问题,笔者对常宁的文化发展和城市建设进行了调查,并结合实际作了一些思考。

城市是文化的载体,文化是城市的名片。一般来说,一座城市有没有文化气息、文化品位和文化竞争力,主要看三个维度:城市建设的文化特色浓不浓;经济发展的文化动力足不足;市民生活的文化品质高不高。下面,笔者从这三个方面,就常宁城市建设的文化路径,谈一些个人看法。

     一、文化视野下我市城市发展的基本现状

1、文化对城市建设的影响越来越大。近年来,我市城市建设加大了文化内涵,彰显了文化特色。一是在城市规划上,越来越注重文化内涵。在“小康常宁、生态常宁和谐常宁、魅力常宁”的发展定位引导下,常宁的城市规划在进一步增强功能定位、空间布局的基础上,能够更多地去考虑公共文化设施的配套、自然生态风貌的保持和文化元素的融入。二是在项目建设上,越来越注重文化设施。近几年,我市居民的文化活动空间逐年增多。陆续建成了市府广场等多个文化休闲广场,建成了宜水风光带、中国印山爱教基地、青少年活动中心、乡镇综合文化站、农家书屋等文化设施;实施了图书馆、文化馆、水口山工人运动陈列馆、泉峰公园等全面免费开放;启动了常宁市歌剧院、新体育运动中心等大型公共文化场馆建设。三是在建筑风格上,越来越注重文化特色。近几年来,常宁的城市建筑尤其是标志性建筑,更加注重融入文化内涵和特色,外观呈现出多元化趋势。如市府广场建设了体现常宁特产、特色的雕塑群;宜水风光带栏杆雕刻融入了常宁八景;常宁大剧院、青市车站等标志性公共设施在外观设计中充分纳入了常宁元素,融入了文化内涵;以帝煌山庄、宜水新城、南门湖等为代表的大型小区在规划建设中更加注重融入文化、张扬文化,在绿地、景观、雕塑、生态等环节中体现了整体感和文化味,进一步提升了项目的档次和品位。

2、文化对经济的推动作用越来越明显。近年来,我市大力发展文化产业,初步形成了以文化旅游为主导,图书音像、广播影视、文艺演出、工艺美术等均衡发展的产业体系。调查表明,2012年,全市文化企业数较上年增加81家,实现文化产业增加值1.61亿元,同比增长10.3%。在文化旅游方面,形成了“天堂山之高、天堂湖之秀、财神洞之奇、古民居之幽、西江漂之趣、中国印山之绝”的旅游特色。近年来,全市游客接待量年均达30万人次,接待人次有逐年上升的趋势。2011年,我市入选全国旅游百强县。旅游产业的发展,有效拉动了我市酒店业、餐饮业、物流业、娱乐服务业等相关产业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带动和辐射作用。在工艺美术方面,以版画、印章、雕刻为主导的工艺美术品的市场越来越大。目前常宁仅仅从事工艺美术类产品对外经营活动的各类经济组织就有二十余家。从常宁版画进入观澜开始,到目前已经累计签订版画购销合同达8000万元。在文化活动方面,近些年,常宁同周边地区的文化交流日益频繁,有效提升了常宁对外知名度和美誉度。尤其是三届中国(常宁)油茶旅游文化艺术节在常宁的举办,扩张了常宁油茶品牌,擦亮了常宁“中国油都”的金字名片。2012年第三届中国(常宁)油茶旅游文化节期间,常宁市共签订经贸合同21.1亿元。

3、文化对市民精神生活的影响越来越大。随着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城市居民的文化生活日益多元,求知、求美、求乐、求健康的生活方式正在形成。调查表明,我市居民在文化消费上的支出呈逐年上升趋势。欣赏演出、运动健身、远足旅游等在市民生活中的比重越来越大。据统计,全市共有各类群众文化团体130余个;共有各类民间文化艺术组织21个。无论白天晚上,在宜水风光带亲水平台、城区四大文化广场、文化馆、体艺馆、泉峰公园等公共文化场馆,都可以看到市民在欢歌热舞、运动健身。蓬勃发展的各类群众文化活动,已成为全市人民的一种社会风尚、一种生活方式。在连续三年举办的“和风衡州.魅力常宁”群众文化艺术节上,参与的各类民间文艺团队和表演人数每年都创新高。健康向上、重在参与的公共文化理念已深入人心。

二、文化视野下我市城市发展的几个不足

(一)从城市建设看,虽然融入文化元素,但特色不浓。

工程让城市变大,文化让城市伟大。近年来,我市城市建设的成绩可圈可点,有目共睹。但与此同时,我市城市的文化特色还不够鲜明。

1文化定位不清晰。从城市的文化定位去思考和塑造城市形象,有利于提升城市的软实力,增强城市的竞争力,扩大城市的影响力,形成城市的凝聚力。近年来,围绕“文化活市”战略,我市加大了对文化品牌的投入和打造力度,目前已经形成了中国印山、常宁歌剧、瑶族风情、千年水口、诗词之乡、版画之乡等文化品牌。但众多的品牌中,有些规模偏小、有些带动力偏弱、有些地方特色不鲜明、有些与绿色低碳宜居的城市发展理念有偏差。常宁亟需找准定位、确定适合的城市文化品牌,全面融入到我市城市建设整体规划,打造常宁在全国甚至全世界的特色城市名片。

2文化特色不明显特色是一座城市的神韵,没有特色就没有生命力。一是地域文化特色不足虽然常宁建筑也有北美式、欧美式、地中海式等各种建筑样式,但大多数建筑物规划设计雷同,真正具有湖湘文化内涵和常宁本土元素的很少,千人一面的“火柴盒”和四平八稳的“豆腐块”较多,容易产生视觉污染和审美疲劳。二是历史文化特色欠缺。一座城市历史形成过程不同,其文化内涵也各具特色。突出城市的文化内涵,确保城市历史文脉传承是关键。这些年常宁对文物遗迹的保护修复工作高度重视,投入力度不断加大,但仍需要大量投入。常宁自唐天宝元年置县,至今已有1200余年的悠久历史,但在目前还没有一个历史文化博物馆,大多市民对常宁这座城市的历史文化了解仍不足。

3、城市标识不鲜活。常宁还没有形成独特的城市标识和统一的传播口号,城市形象的直观感不强。常宁虽有众多国内知名的文化品牌,但目前,这些品牌在城区内均找不到跟这些品牌相对应的标志性建筑。已有的广场、景观、雕塑、招牌、城市徽标、城市市歌、主题文化口号、主题文化节会等,缺少常宁元素,在理念、行为、视觉上缺少冲击力,文化表征不鲜明,广大市民的认同度不高。

(二)从经济形势看,虽然文化有发展,但动力不足

城市文化是城市经济的动力源泉。就常宁现状而言,常宁经济的文化元素、文化含量和文化推动力还有所欠缺,文化产业的产值占全市经济总量比重偏低,文化对经济发展的推动、引导和支撑作用明显不够。

1、发展文化经济的意识不强。发展新型城市文化经济,可以为经济发展开辟新的投资场所和市场空间,为发展新业态、培育新产业和开发新产品创造条件。但目前,对文化的重要性认识不足也制约着城市文化经济的发展,主要表现在:一是把文化看得很轻。在经济社会发展全局中,有些部门习惯于把文化当点缀、就文化说文化;二是把文化看得很“浅”,把文化简单地等同于打打闹闹、说说笑笑、写写画画、看书看报,不能深刻理解其内涵与外延;三是把文化看得很“虚”,认为既不能产生GDP,也不能产生财政收入,没必要花钱买吆喝;四是把文化看得很“远”,觉得投入大、周期长、见效慢,没具体项目来得快、来得实,难以做到同步谋划、统筹兼顾。

2、推动文化产业的力度不够。常宁文化产业已有一定基础,但在资源整合、项目开发和品牌营销上,力度还不够。常宁的文化资源丰富,但产业布局较散,市场化程度较低。同时,文化产业创作、生产、经营各个环节的专业人才仍非常欠缺;政府对文化产业的鼓励引导和投入补贴机制仍有待进一步加强;没有成规模的文化产业基地和园区,难以形成聚集联动效应。如常宁版画享誉甚隆,但目前在创作、展览、交易过程中基本上仍然是“作坊式”、“单兵作战”模式,没有在生产创作、策划包装、市场运作等环节形成专业明确的分工,制约了版画大规模、上档次、产业化发展。

3、文化产业对经济的贡献偏低。一是总量不足。从整体看,我市文化产业的总量偏小,产业链条短,辐射能力较低,缺少带动性强的龙头企业。据统计,2013年全市共有文化产业92家,其中规上文化产品制造业企业仅2家;2011年,全市文化产业增加值占全市GDP不足1%;二是业态不新。我市现有各类文化企业多为传统型消费类行业,缺乏动漫、信息、电商、广告等新兴文化企业,结构较单一,且多是小本经营、孤立发展。三是基础薄弱。我市虽然推出了版画、印章、根雕、盆景等一些专精特新文化产品,但这些产品普遍存在着投资小、规模小、种类少、融资难等问题,发展环境不容乐观。

(三)从市民生活看,虽然文化有内容,但品质有差距

      一座城市生活品质的提升,不仅需要积极的创业品质,更应该有充满人文精神的生活方式。离开了丰富的精神文化生活,生活品质的内涵会变得单薄起来。从常宁的现状来看,我市改县设市已有很多年,但从市民的生活方式来看,与有质量、有品位的城市生活相比,还有不少差距。

1、文化消费支出较少。文化消费属于满足发展资料和享受资料的高层次消费。调查表明,随着我市经济社会的发展,居民越来越讲究生活质量,注重文化消费;居民人均消费结构中用于文化教育消费的部分越来越大,相当一部分居民群体的消费重心开始向教育、科技、旅游及精神产品消费等领域转移。但与此同时,受经济条件制约,我市居民人均文化消费支出还比较少。从整体上看,我市居民文化消费基本上还处于满足“生活必需”阶段,大部分居民闲暇时间还是以看电视、逛公园、运动健身等“免费”文化消费为主,从事远足旅游、购买高端文化消费品的还不是很多。在“必需”的文化消费支出中,教育支出仍是文化消费的重头戏。

2、文化消费层次较低。目前,我市居民的文化消费基本上还处在改善生活环境、休闲娱乐减压的初级阶段。调查表明,上网、看电视、棋牌、健身、旅游、跳舞、听音乐,参加书画摄影和群众性文体活动等仍是市民最常见的文化生活方式。牌馆、歌厅、广场、各类球场等是当前市民出入最多的休闲娱乐场所。总体来看,市民自娱自乐的文化形式占据主体,大规模的集体文化活动仍然数量不多。在进行娱乐消费的人群中,绝大多数人喜欢玩牌,市民阅读书报杂志的比例较小。市民接触的文化艺术门类有限,尤其是对高端艺术作品和高雅艺术的涉足少之又少。这反映出市民的文化消费理念和日常生活习惯还处在“重玩乐、轻学习”,“重物质、轻精神”的低层次阶段。

3文化消费空间受限。目前,我市城市建设加速扩张,城区常住人口已达20余万人。但与此同时,市民开展文化活动的空间相对不足。在硬环境上,城市文化设施、公共文化阵地与广大市民的文化需求仍有较大差距。如社区的文化活动室、图书室等公益性公共文化设施仍然缺乏;市中心目前仅有一个大型公园、一个专业游泳馆、一家标准化数字影院;市内目前还没有上档次的观看专业文艺演出、观看大型体育赛事、举办大型会展的专业场馆;在软环境上,文化产品的创作、生产和销售还跟不上市民的文化追求,尤其是内容方面缺精品、缺佳作的问题比较突出。

三、文化视野下我市城市发展的对策和建议

(一)城市建设要将文化融入

一座城市的建设,应体现城市文化的内核,植入文化这个灵魂,反映城市的文化品质,体现城市的精气神,凸显城市的整体形象。

1、塑造城市人文形象。对一个城市的发展来说,城市的形象问题至关重要,形象就是资源,形象就是真实的经济存在。所谓城市文化形象,即包括城市及其外观建筑、公共设施、自然环境、经济指标,更包括了文化定位、城市精神、城市秩序、市民精神面貌等构件。一个城市的人文构造、人文精神和文化品质,是她的根基与灵魂。一个城市的现代化,除了经济的高速发展、基础设施的完善、科学技术处于前沿地位外,还必须实现历史文化在生活中重现度高、社会环境高度人文化、文化的高覆盖率、教育高度普及、人居环境形成独特风貌、公众活动发达,大众行为方式科学化等。市委市政府全力打造“小康常宁、生态常宁、和谐常宁、魅力常宁”的奋斗目标,实际上也是加快塑造常宁城市形象的的奋斗目标。塑造常宁的城市形象,就是要把常宁的精神内涵做足,要把常宁的特有气质提出来,要树立鲜明的常宁城市主题坐标。

2、明确城市品牌定位。每一座城市在建设城市品牌时,都需要深入地研究本城市的文化个性和特色,从而做出准确的定位。每个城市的文化都有其个性特点,或是历史悠久的传统文化,或是具有创新性的现代文化,这些特点往往需要城市品牌来展现出来。城市品牌的树立应该要有出色的产品和产业来烘托和支持,培育知名的文化产品来丰富城市品牌的内涵。常宁是著名的油茶之乡、版画之乡、诗词之乡、有色金属之乡,笔者认为,应当高度重视,科学论证,选准我市的城市品牌,着力打造。举个例子,可以把“常宁油茶”这一最能代表常宁的文化符号融入我市城市建设发展规划。常宁有叫响全国的油茶名片、规模庞大的油茶产业、传承千年的油茶文化,用“油茶”这一最能代表常宁的文化符号,融入我市城市建设发展规划,真正把“油茶元素”完美地融合到城市建筑、市民生活当中,凸显常宁的地域特色、文化品位和现代质感,真正打造出独具特色的“中国油都”的城市形象。

3、形成城市个性标识。从国内外各个知名的城市来看,无论城市规模的大小,每一个文化名城都有其独一无二的城市气质,都有其鲜明的主题坐标,都有其区别于其他城市的主题文化贯穿其中,并统领这个城市的发展。对于常宁来说,下一步应该注重将文化设施布局、文化元素和文化理念纳入到城市的整体规划,大力创建常宁的“城市识别系统”,为外界认识常宁提供有形的人文、地理标志。如要在城市重要地段,规划地标性建筑或设置特色文化景观、雕塑群、园林绿地等;在建设市民休闲文化活动场馆时,加入鲜明的常宁文化特色元素等,强化我市城市地理标识和人文标志。

4、彰显城市建筑风格。在建筑设计上,应讲究现代文化品位、注重湖湘文化特色,形成风格各异而又浑然一体的视觉感受。在亮化工程上,应更加注重融入文化、体现美感,使常宁的山水资源、独特风貌和文化特色充分显现。在打造城市的过程中,既要由规划专家设计,也要让画家、诗人、作家来品评;既要请领导拍板,也要让民众举手;既要请精英参谋,也要让“草根”说话,做到集思广益、共建名城。从有形的方面看,城区入口处的牌坊设计,新老城区部分重要路段的命名,城区的主要广场、街道、雕塑、路灯、护栏、垃圾筒、红绿灯等市政设施的造型设计,地标性建筑的设计与建设,城市灯饰、楼宇名称、广告招牌等,均要增强文化性、艺术性,彰显文化品位。

(二)经济增长点要从文化切入

城市文化是城市经济的动力源泉。生产力越发达,经济与文化的关系就越密切,文化对经济发展的推动、引导和支撑作用就越明显。。

1、用强烈的文化意识来引领。用文化视野谋划发展、用文化理念提升发展,让文化与经济互动、与科技对接、与旅游共舞,形成经济文化化、文化经济化的良性循环。要营造文化氛围,引导企业加强文化建设、追求文化创新,培育更多的富有文化含量的知名企业,注重用文化来助推各类大型节会、各类经贸活动,使常宁经济形成特色鲜明的文化特色。

2、用完善的文化机制来保障。常宁市有着丰富的文化资源。要做好常宁市文化资源普查工作,尽快编制《常宁市文化产业发展规划》,同步出台《常宁市文化产业发展引导办法》等政策;设立常宁市文化产业发展引导资金,确保各类文化资金优先投放到优势文化企业和公共文化事业中,并逐年递增,全力推动我市文化产业上规模、上档次,逐步把文化产业培育成我市重要的支柱产业和人民满意的现代服务业;将“送戏下乡”、“农村公益性数字电影放映”等公益性文化产品和服务经费纳入到财政预算,并给予足额保障;加快文化项目的包装和策划,建立常宁市文化产业项目库、常宁市文化人才资料库,加大招商引资、招才引智的力度;加快规划和启动建设常宁文化创意产业园区,积极引入网络动漫、电子商务、艺术创作、教育培训、广告创意等新型文化企业入园发展;大力构建以文化旅游为龙头、演艺娱乐、工艺美术等行业整体联动发展的文化产业体系。

3、用丰富的文化元素来增值。我市旅游业在规划和宣传过程中要注意提升文化价值,围绕吃住行、游购娱等环节提升文化品位,把常宁的文化资源用好用足用活,实现观光游、休闲游、体验游的有机结合;积极鼓励和引入有实力、有条件的文化投资公司、文艺演出团体、广播影视公司、旅游产品公司,创作一批具有常宁特色的大型实景演出、影视佳作和文学精品,开发包装一批独具特色的常宁地方特产、工艺品、旅游产品,增加文化旅游产业的附加值;大力提升常宁旅游的文化内涵,全方位宣传常宁的文化旅游,让常宁旅游更加吸引人、震撼人,使之成为游客触摸常宁文化脉搏、感知常宁文化神韵、吸取常宁文化营养的重要载体。

4、用响亮的文化品牌来提升。搭建好、运用好中国油茶旅游文化艺术节的“国字号”品牌节会,把“中国油都”打造成驰名世界的响亮城市形象品牌大力实施精品名牌战略,推出一批原创首发、形式新颖、影响广泛的文化精品,使之逐步成为凸显常宁地域形象的文化标识;借鉴全国欠发达县市文化崛起的经验,整合城市资源和文化元素,进行高明的策划、精巧的包装和强力的推介,日积月累,持之以恒,树立起常宁独特的城市形象和品牌魅力。

(三)生活品质要重文化注入

总而言之,常宁市民的生活品质还需要大力提升。这既有消费能力的原因,也有文化观念的问题;既受客观环境的限制,也受主观心理的约束。要使常宁成为品质生活之城,还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着力:

1、倡导文明的生活理念。文明、健康、科学、环保的生活方式,既体现着市民群体的文明素养和生活品质,也彰显着一座城市的文明程度和整体形象。就常宁的现状而言,通过近几年的大力整治,市民群体的生活方式已有所改变,但乱扔垃圾、乱闯红灯、随地吐痰、打牌成风等各种陋习还普遍存在。要从根本上改变这些,还需要花大力气。在城市建设和管理上,还要加大执行力度,切实规范市民生产生活中各类违规违章、不文明、不道德的思想行为;在精神文明建设上,要以高尚的道德观、科学的生活观、和谐的人文观为内核,深入持久地开展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工作和公民思想道德建设,促进市民良好生活习惯的养成;在宣传教育上,要通过电视、报刊、手机报、宣传手册、文艺演出等各种手段,大力宣扬民主、科学、法制等观念,大力倡导低碳、环保、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

2、营造浓厚的文化氛围。市民文化生活的品质高不高,跟城市文化氛围密切关联。从有形方面讲,要将文化理念、内涵融入城市空间,利用车站、交通站点、户外大屏、公园、广场绿地和居住集聚区等公共空间资源,实施文化氛围空间营造方略,发挥重大文化设施在城市文化氛围建设中的风向标作用。从无形方面来讲,要弘扬传统文化、繁荣群众文化,营造一种时时处处能够感受文化魅力、参与文化活动的浓厚氛围。加强文化品牌的营销力度,将 “和风衡州.魅力常宁”群众文化艺术节、“常宁旅游形象大使选拔大赛”、“端午节龙舟赛”、“常宁春晚”等一批群众参与度高、反响好的地方文化活动进一步品牌化、长效化,扩大参与面,提升影响力。在宣传上,充分发挥广播、电视、报刊、网络等传媒的力量,加大对文化产品、文化服务的宣传,扩宽文化消费信息获取渠道。

3、提供丰富的文化产品加强文化产品的供给,充分发挥优秀文化产品引领风尚、教育人民的功能。在创作上,充分发挥《常宁市文化艺术精品奖励办法》的引导激励作用,围绕影视、文学、歌舞等群众喜闻乐见的文化艺术形式,立足常宁本土,挖掘各类题材,每年推出一批既叫好又叫座的精品力作。重要的节假日、庆典日、周年日举办好大型的城市主题活动,鼓励机关事业单位、企业、学校、社区、群众团体开展形式多样的文化活动,丰富市民的假日文化生活;在开发上,依托我市丰富的旅游资源,充分融入我市文化特色,开发系列文化旅游景点和精品路线;在营销上,要大力发展现代文化流通组织,推进出版物、互联网服务营业场所、电影院线和文艺演出场所的连锁经营,推行电子商务、移动商务等现代流通组织形式和营销方式,让群众在家门口享受文化

4、建设便利的文化场所充分满足人民群众求知、求美、求乐、求健康的愿望,让城市居民“健身有场馆,求知有去处”。加大政府投入和招商引资力度,大力实施文化设施“改扩建”工程,不断提高文化场所的布局密度和质量。本着长远、创新、时尚的理念,建设一批品位高雅、风格鲜明、科技含量高的现代化文化基础设施。加快建设常宁市歌剧院、体育运动中心等一批大型文化设施;对市文化馆、图书馆重新规划选址,启动提质扩容建设;进一步完善中国印山、水口山工人运动陈列馆等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的建设;加大对社区公共文化活动室、社区图书室、乡镇文化综合服务站、农家书屋等基层群众文化活动场所的维护和管理力度;规划建设常宁市博物馆、常宁市城市规划馆、瑶族民俗文化展示馆等特色文化场馆;打造市民和游客观赏、休闲的文化活动点、文化艺术展示长廊、文化名人名言警句墙、作品欣赏带、艺术雕塑群、城市精神及市民文明行为规范永久标识牌等;打造书城、影城、青少年活动城、文化休闲娱乐城、文化商贸城等“多城合一”的商业运作模式;立足基层、面向群众,鼓励机关、学校、企业建设各类文化设施,开辟各类活动场所,让广大市民近距离接触文化、多方面享受文化。(作者系常宁市委常委、宣传部长)


[打印本文]

信息公开 文化资讯 名人荟萃 宜城之子 诗乡文苑 书画影艺 乡镇风采
课题研究 人文地理 特别刊载 乡音乡情 文化创意 记忆空间 联系我们
湘ICP备16011544号-1   Copyright c 2016 湖南常宁湖湘文化
网站访问统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