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编者按】近几年,桃源县委、县政府在“文化强县”的口号下,催生了“桃源文化现象”,其丰硕的成果,吸引了三湘四水,沅澧大地众多媒体的关注。2016年3月16日至17日,中央电视台、人民日报、光明日报以及省级媒体组成采访团,专题采访并推介“桃源文化现象”。3月25日,常德市湖湘文化交流协会组织各区、县协会在桃源召开现场会,为推介宣传桃源文化建设,特设栏目进行报道。
桃源县地处湘西北,辖27个乡镇412个村居,总面积4442平方公里,总人口97.4万,自古就有“人间仙境,世外桃源”等美称。桃源以千古名篇《桃花源记》而得名,深受湘楚文化薰陶,素有文化传统,历来文化鼎盛。近年来,桃源县大力实施“文化强县”战略,城乡文化繁荣、群众文化火爆、文艺创作丰硕、文化人才辈出,呈现出独特的“桃源文化现象”。
一、“文化强县”催生的“桃源文化现象”
桃源从2010年确立文化强县战略,并围绕这一战略发展文化事业。六年后的今天,从沅水流域到武陵山区,从平原到山区,从南到北,走遍桃源各地,我们可以见证桃源文化的繁荣。
1.文化设施建设日新月异。重点文化工程加速推进。投资3.1亿元、占地218亩,集训练、比赛、健身、休闲、展示、文化娱乐和疏散避难等功能于一体的县级文化体育中心即将全面建成(北区已投入使用),届时,可同时容纳2万人开展文体活动。投资2亿元、长达2公里的县城沅水西岸风光带(外滩公园、亲水平台、文化墙)即将投入使用。投资4000万元,现代化的广播电视大楼年底将投入使用。投资2000万元,覆盖全县乡村的农村广播“村村响”工程,已通过省市验收。总投资18.5亿元、占地2000亩的民族团结示范园以及翦伯赞故居开门迎客,已成为全省乡村文化旅游的新亮点,正在申报4A级景区。基层文化阵地日益完善。先后完成5个示范乡镇文化站、36个乡镇综合文化站、119个村居文化活动室和文化小广场、648家农家书屋、635个文化资源共享网点建设,已成为群众开展文化活动的重要场所,涌现出一大批文化活动特色村。
2.特色文化乡镇遍地开花。九溪乡有38个民间艺术团体、300多位演员,已连续举办12届农民艺术文化节,建有集文艺培训、剧场演出、文化展览、健身娱乐等为一体、占地2000平方米的农民文化宫和3000平方米的板龙源专业大舞台。青林乡以红军长征战斗遗址为核心,主推红色文化旅游,唱响“红色文化”。枫树维回乡立足维吾尔第二故乡特色,打造了“枫林花海”美丽乡村游。马鬃岭镇连续举办9届“农民赛诗会”,涌现出50多位农村诗人。夷望溪每年举办“端午龙舟赛”。沙坪镇依托乌云界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成功举办首届国际乡村动漫旅游节。茶庵铺镇利用3万亩茶园和“千年茶乡”美誉,打造古道茶旅,成为全省特色旅游名镇。热市镇利用道教圣地——星德山,打造了中国福文化基地。还有不少乡镇修建起群众演艺舞台,每年开展群众文化活动。
3.民间演艺发展如火如荼。桃源坚持走产业化、规模化、品牌化道路,民间文化呈现出“四有”特点:一是有人才。与湖南文理学院等高校对接,近3年先后培训辅导演员近2000人次。二是有平台。先后举办民间文艺汇演、鼓王擂台赛、百龙大赛、常德市“百团大赛”选拔赛等赛事活动,为民间文化发展搭建了平台。三是有市场。每年8月举办的农民文化艺术节,影响力辐射周边5个县市,每届吸引50多个剧团参演,2万多人次观看,成为桃源的文化名片;全县演艺龙头桃源汉剧艺术团转企改制后,吸纳民间剧团的演出精英在剧场演出,每天吸引数百人观看。四是有效益。据不完全统计,2014年全县有民间剧团238个,创造就业岗位1万多个,演出收益突破5000万元。
4.传统文化传承发展。桃源大力传承与发展传统文化项目,全县目前有各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项目39个,其中省级有桃花源传说、桃源儒家焰口手势、擂茶习俗、桃源木雕等4项,有传承人2名;市级名录9项,传承人9个;县级名录26项,传承人56个。通过项目引导、资金扶持、活动支持,以桃源木雕、桃源绣为代表的传统文化与市场紧密结合,受到省内外收藏与普通消费者的广泛关注,市场行情十分看好,产品供不应求,基本上实现了订单生产。采取企业领办、基地培训等形式,桃源对一些濒临失传的传统文化项目进行保护性开发。桃源绣通过明辉文化传播有限公司,在郑家驿乡建设了培训基地,先后培养传承人20多名。县委县政府在重大活动中推介板龙表演,打造九溪乡板龙基地,使板龙灯影响日益扩大。
5.文化荣誉硕果累累。通过实施文化强县战略,桃源县先后创建为“中华诗词之乡”“湖南书画之乡”,成功打造了“桃源书画现象”“桃源群众文化现象”,桃花源传说、桃源刺绣、桃源木雕、板龙灯、虾灯舞等被列入非物质文化遗产,“桃源工”名扬海内外,走出了沙画大师苏大宝、获得全国美术界最高奖项的画家张兴国、全国十大网络作家中的梦入神机和血红、全国书画大师杨炳南、张锡良、冯学军、张齐等杰出文艺人物。特别是“九溪文化现象”得到原省委书记周强同志“值得调研推广”的批示,省委常委、原宣传部长许又声亲自到桃源调研文化产业,九溪乡荣获全省群众文化艺术之乡、全国群众文化体育先进乡镇等称号,央视《新闻联播》以“湖南常德草根剧团唱响农村舞台”为题报道了九溪群众文化活动经验。
二、“桃源文化现象”产生的原因探析
“桃源文化现象”开花结果,得益于坚持文化战略,充分挖掘文化优势,加强文化阵地、文化活动、文化队伍建设,构建了“政府主导、协会配合、全民参与”的全新格局。
1.党委政府重视是关键。2011年,桃源县确立了文化强县的战略部署,纳入县域经济发展的十二五、十三五规划,县委常委会、县政府常务会定期研究文化工作,成立了文化强县领导班子,书记、县长亲自领衔。财政全力保障投入,2012年开始设立了100万元的文化事业建设和文化产业发展引导资金,100万元的农村文化建设专项资金,100万元的农村广播“村村响”建设资金,文化事业经费投入猛增到现在的1000万元。文化基础设施建设,抓规划、抓投入,近年来仅县乡基础设施投入累计已超过20亿。文化活动上升到民生高度,每年第一次常委会,必须研究部署全县性文化活动,近年来全县先后开展了民间文艺汇演、广场舞大赛、老年艺术节、百龙大赛、绘画书法摄影展、全县运动会等全县性的文化活动,在县内形成了文化活动的浓郁氛围。同时,对于文化工作做得好的乡镇、团体和个人,组织专人挖掘经验,通过召开现场会、县委通报、项目资金倾斜、干部重点任用等手段大力宣传推介,形成示范带动效应。可以说,正是县委县政府对文化的高度重视,打下了今天“桃源文化现象”的坚实基础。
2.深厚历史文化是源泉。桃源县历史文化底蕴深厚,先后发掘了周家岗遗址、毛家桥遗址、鲇民丘遗址、白鳞洲遗址等新石器时期文化遣址、战国采菱城遗址,出土了被称为“青铜器之王”的国宝——商代皿天全方罍。特别是东晋诗人陶渊明《桃花源记》问世后,历代赓歌不绝,李白、王维、苏轼、王安石、陆游、沈从文、丁玲、马季等名家或来桃源寻古探幽,或在桃源著文咏诗,或为桃源作画纪事,使桃源这方土地倍添浓墨重彩,积淀了深厚的文化底蕴,民间文学、民间戏剧、民间音乐、民间曲艺、民间舞蹈、民间歌谣、民间谚语不断发展传承,成为文化繁荣发展的源泉。
3.群众文化自觉是支撑。几千年来,桃源县文化代代传承,不断创新,文化因子融入广大干部群众血脉,如2015年组织全县广场舞大赛,仅青林乡一个乡就有7支广场舞队报名参赛。龙潭镇丁家坊村一支平均年龄71岁的广场舞队专程到县文化馆请求给予舞蹈辅导,她们说:获不获得名次她们不在乎,展示她们最漂亮的舞姿就是最大的快乐。每年选拔15个演出团体参加市百团大赛都有100-200个团体报名,竞争相当激烈。2015年组织的“百龙大赛”全县有120支队伍、1920名队员报名参赛。这种群众自愿参加文化活动的现象不胜枚举,正是广大群众的高度文化自觉,才促进了桃源文化现象的形成。
三、“桃源文化现象”提炼出的启示
“桃源文化现象”演绎了农村群众文化勃兴、基层文化产业壮大的优美活剧,为农村发展、农民致富开辟了新的支柱产业和发展引擎。探究其做法,至少有以下四点启示:
启示一:文化发展是净化社会风气的强力抓手。桃源的文化繁荣,走的是群众路线,群众自发、自觉、自主参与文化活动,在文化活动中健康身心,受到教益。近年来,桃源广大干部群众纷纷参加各类文化活动,书法、美术、摄影、篮球、门球、羽毛球、乒乓球、收藏、广场舞、器乐演奏等广受欢迎,参与者甚众。这些积极向上的文化活动,陶冶了民众情操,提高了人民情趣,减少和杜绝了不良社会风气的滋生。近年,桃源幸福指数的民调全省排名稳步上升,从原来的128名跃升至42名,社会满意度、群众幸福感明显提升。实践证明,单纯的教化抵制社会不良风气往往事倍功半,喜闻乐见的文化引导才是社会正气的强力净化器。
启示二:文化发展是提升行政效能的有效途径。面对干群关系淡漠、社情民情复杂这些行政管理难题,桃源另辟奚径,从文化工作入手,保障民生,造福民祉。桃源全县有76万农民,新农合工作启动之初,干部上门入户宣传政策,依然难以做到应保尽保。通过送文化下乡,把新农合政策、案例编成文艺节目,农民在潜移默化中受到教育,参保积极性大为增加,目前参合率达到百分之百。观音寺、九溪、青林、枫树、沙坪等乡镇,以群众文化活动为抓手,以文化产业为龙头,把政策宣传、发展规划融入文化活动,从思想上化解群众对立情绪,获得群众理解,各项工作均排名全县前列。这些实践证明,跳出管理抓管理,发展文化抓行政,是当前基层提高行政管理效率的有效途径。
启示三:文化发展是丰富群众生活的重要途径。政府搭台、群众唱戏。针对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生活需求,桃源大力推动文化硬件和软件建设,为群众文化生活搭起了一个广阔的大舞台。文体中心、图书馆、文化馆、沅江风光带和遍及乡村的文化广场、农家书屋、广播村村响为群众文化生活提供了坚实的硬件基础;县、乡文化专干和文化辅导员,2000多名国家、省、市、县级文化协会会员,238支群众文艺演出团队,为全县文化活动提供强有力的人才队伍保障。如今在桃源,文化茶室里群众谈书论画、挥毫泼墨,小剧院内群众听歌赏曲、品梨园风华,广场上群众挥拍舞剑、锻炼身心,节假日里邀三朋唤五友田园采风、乡镇看特色文化,更不提处处可见的广场舞,丰富的文化生活为群众提供了更多更好的精神生活选择,文化元素渗入群众日常生活。这些都启示我们,只有发展文化事业,才能真正从精神上满足群众对生活的高品质需求。
启示四:文化发展是推动区域发展的新型产业。桃源作为欠发达内陆县,把文化发展当成产业升级的灵魂产业来抓,收到了实效,产生了效益。桃源建设木雕产业园、扶持桃源绣培训基地,依托传统的木雕、桃源刺绣文化,精品木雕、桃源绣远销省内外,正成为桃源新的经济发展亮点;参加百团大赛、奖励优秀演艺节目,依托本土的“戏窝子”、老艺人,以桃源汉剧为代表的群众文艺演艺业如火如荼,年创产值近5000万元;枫树、青林、夷望溪,一大批特色文化乡镇深入挖掘文化内涵,开辟的民族旅游文化、红色文化、五蛮文化等特色文化旅游线路,越来越广为大众接受;枫林花海微信号、瑞源影视、鑫视文化传媒等一批新兴文化企业抢抓文化产业新业态,填补了县域经济发展的产业空白。受益于文化产业,全县文化旅游收入和人数分别达到20亿元、309万人,同比增长23.13%、26.23%。这些文化产业发展的新态势证明,只要牢牢抓住地方特色文化内涵,欠发达地区也能打造经济领域新的文化增长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