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课题研究 >瑶寨风情 >瑶寨风情课题 >【“瑶寨风情”课题】塔山风物

【“瑶寨风情”课题】塔山风物

赵玲供稿

编辑:网站编辑    访问量:2105    发布时间:2016-09-11    【字体:


摇钱树

       塔山乡东江村周家湾,是铜钟岭脚下一个十几户人家的村子。屋后有一株千年古树,高24米,径围4米,树干粗壮,枝繁叶茂,毫无苍老状态。所结籽实,酷似铜钱,故称“摇钱树”,名闻遐迩。


古银杏

    板角村邓家湾旁,有两株高大的姐妹树,各高40,米明初栽植,至今六百年。枝壮、叶茂、四季常青。名曰白果树,又称银杏。每年有外省外县人前来联系承包这两株树的经营。1994年汝城县人承包;1995年桂阳人承包。果实有两吨有余,加工后卖给药材公司,非常名贵。群众说这两株树上有钱落,称之曰“落钱树”。

                     

石塔

     塔山,以境下有一天然石塔而得名。石塔就坐落在今塔山村境内。清同治《常宁县志》载:“塔山,县南六十里,山腰有白石七级为叠.高七十余丈,相传为阿育王叠石作塔处。”昔塔   上石刻云:“五代时,有宏通长老卓锡于此,楚王(马)殷三召而不起,赐铜钟一枚。仁宗赐其塔曰净相,寺曰能仁。”清康熙进士段献生《塔山记》称:“石塔嶙峋,半出天外,.白石层叠,突兀峥嵘,疑若鬼工。”据史料记载,昔阿育王叠石建释迦之真身舍利白玉宝塔九座,此为第九。相传“塔顶时放光明,远望如火,近瞻则寂无所见。疑即舍利光云。”

塔下有坪,形如掌,外圆内方.此为拜塔亭,行人至此,莫不肃然膜拜,亭左里许,有望塔亭.在此可一观石塔全貌。


天堂山

   天堂山乃塔山最高峰也,海拔1264米,面积约5平方公里,距小塔山约10里,距“狮子脑”仅5里。

   天堂山,又曰天塘山。因山上有一水塘,名口天塘,引为山名。现新志多用此名。清同治《常宁县志》载段献生《塔山记》中称此山“联络九疑、泗州诸山,回翔轩翥而来,左带潇湘,右襟春岿、壁立霄汉。前代凿之磴,千盘百折,至是则平者倾,曲者直,鸟道羊肠,仅存一线,游人望之,如海上三山,漂渺天外,不可复即。”又云:“少年时曾登绝顶,俯视一切,觉足下青云笼罩群蝉。遇雨霁云净极目,湘海苍茫无际。若上晴下雨,则是上界清旷碧落如洗,下界烟雨弥漫,山下人仰视亦疑其身坠云雾,不知正在光天化日中。故别有天地,非人间也。“此番描述,逼真、生动、尽致。

   山顶有坪,可坐两百人,此地怪名“一脚踏三县”或“鸡鸣三县知”。意即此为常(宁)、桂(阳)、新(田)三县交界处。现实为常桂两县之界。人至此,疑置身南天,若神若仙。举手可摘星辰,极目可观千里,张臂可飞入环宇。绵绵九嶷,如南海细浪,碧波万倾;巍巍衡岳,若眼底平畴,稍显泥丸。传说,此处曾有仙人下棋,一牧童牵牛往观,喝了仙人水,即尽忘世事。一局棋刚完,眨眼间。不见仙人。回首找牛时,见原拴牛处,只有一堆风化骼骨。归村时,人皆陌生。细问之,老者亦尊之为祖辈,时过百数年矣。

  主峰下一里处,即为山上平丘,面积数百亩,皆茅草、灌木,齐胸上下。且有那口水塘,二亩见方,终年碧水荡漾,冬暖夏凉。真乃一风光秀丽、水草茂盛之天然牧场也。二十世纪五十年代之前,山上曾设牛场。

  其左下有一塔山,山水清秀,市引人仰慕的风景之地。据《同治常宁县志》记载:塔山上下共有四十八座茅庵,由上、中、下三个村庄的分布,为塔山村民集居之处。民瑶云:“塔山坳对坳,金银十八窖,有人得一窖,卖得湖南到。”这里曾设置塔山乡,撤区并乡时,并于蒲竹瑶族自治乡,现改名塔山瑶族乡,是衡阳市唯一的少数民族乡。

 

铜钟岭

  位于塔山之阳山,居五峒(师园峒、鳌头峒、板角峒、阳山峒、东江峒)之中,海拔1004.8米,主峰高插云霄,其上章丘,苍松翠柏,烟云缠绕。山上旧有波若寺,名闻遐迩。五代时,宏通长老挂锡于斯。楚王马殷(927—929)以铜钟赐之,故名。宋天宝(1023—1031)年初,仁宗皇帝妹升国公主(法号清虚灵照大师)栖身于此。寺后有石塘,园正清洁,山石皆白,唯此独青。公主常以金盆于此取水洗面,地名故曰“金盆打水”。后来公主移居塔山能仁寺,钟随飞去。山下村民聚众而居,耕者事膏腴之田畴,读者怀便便之腹徇,兰芳于夏,桂馥于秋。

今岭上古迹不存,但政府于此建起林场、茶场,亦别有情趣。林场松杉数千亩,青葱翠绿,生气盎然,茶场有茶叶树数百亩,连片分块,崭齐如画。清明、谷雨时节,瑶汉少女百十,身背茶篓,欢歌笑语,好似碧海金凤,又如花间彩蝶,此时,春风扑面,花香、茶香,沁肺润肝,令人醉倒。

山下之鳌头村,面积约3平方公里。四周苍山环抱,峒中田连阡陌,柳绿花红,别有风光。史载明洪武二十八(1395)年,奉虎满、夏奇联合五峒瑶汉山民发动起义,攻陷县城,后惨遭官兵镇压,奉虎满退回塔山,旋被官兵诱杀于此,时人遂将此地起名曰“僚头”。后村中文人见此不雅,且不吉利,又按其谐音,改名为“鳌头”,取“独占鳌头”之意也。

 

狮子脑

沿塔下小道南行二里上山,经曲径数盘,又三里,只见道旁石山壁立,千奇百怪或竖如竹笋,或卧如巨鳌,或陡如刀削,或美如工雕。石间古藤垂吊,花树点染,独具特色。左边山头耸一石峰,其状俨如巨狮,鼻眼分明,当地人称此为“狮子脑”。“巨狮”面蜿蜒山势南来,到此停步,昂首东方,光彩夺目,更显雄壮威风。

狮身东侧,悬崖万仞,探头俯视,令人毛骨悚然。据当地人言,崖间有奇药,如吊兰、七叶一枝花、千年老鼠屎等。古往今来,多少人想方设法,下崖采药,亦有下崖拾趣探险者。他们有攀藤而下者,有吊绳而下者,攀崖入洞,险趣环生,收获甚丰。

一山腰有二巨石,相向而立,距离不过五丈.,体积一般大小,皆下粗上细,顶部尖如牛角。当地人呼之为“卦山”。相传,道左“和尚脑”坐化之老僧,见九龙洗塔,遂取卦卜公主吉凶.,得此“竖卦”,象为大凶,悲极气绝。后人传说,此石卦至今仍有灵验。农历五月,若卦山无草,则预兆当年干旱;若生草茂密,则预兆当年必有水患;若二山一阴一阳,此为“胜卦,则预兆当年风调雨顺,万事大吉。

  狮身之西侧,有一带形盆地,面积约2.5平方公里。此处俗名“狮子源”,现为狮园村。想是以‘狮子脑”之胜而得名。冬暖夏凉,四时如春。冬天,周围群山冰封雪冻时,此处却寒风不刮,流水有温;夏日炎炎,山外酷暑难当时,此处却凉风习习,柳绿花红。当地老人多有一年四季不挂帐子(无蚊),不换被子(不热),不取袜子(怕凉)的习俗。

  峒中,民情纯朴,家家好客。有生、熟客人至,多以茶酒咽酢菜待之。此地土壤沙而肥,盛产山茶、蘑芋。其特产蕨根糍粑,香糯可口,四季可尝。据说还是治高血压、冠心病的特效药。

  峒中有一巨石,高丈余,阔五抱,褐色圆形,当地人称之为“螺蜘滚水”或曰‘.狮子滚绣球”相传,此石乃一螺狮精所化,因惧于后山雄狮之威风,不敢作孽生祸。

  峒中有一古老高大之白果树,神话传为塔山一宝。相传,树下有洞,可通阴府。时人生日喜庆,可向它借钱借物,可是有人只借不还,洞中传言“凡人多无义,不可信也。”树洞即自闭失灵。又传,树中有一蛇神,变作白面书生,自称姓白,出外教书,与人婚配,生儿育女,终不显老。人问及籍贯,答曰:“狮子园白果树下。”后有学生高中,备礼来谢,久寻未见,始知是神。

                                                           

九龙洗塔

   相传宋仁宗的妹妹升国公主,随仁宗求佛来塔山,因喜爱塔山风景优美素雅,恳请皇兄准其在塔山清修,并年年进贡塔山“云雾茶”。仁宗同意。升国公主遂拜慧德禅师为师,慧德爱似掌上明珠,超过亲生。仁宗在京城每年用“云雾茶”取长沙白鹤井的水泡茶后,在杯中能清晰看见升国公主清修的身影。若干年后,仁宗照例派钦差大臣往长沙取水,不料钦差在返途中马夫前蹄,井水倾尽,限期又到,无法再去长沙.只得就地取水,回京交差。仁宗泡茶后,不见公主身影,勃然大怒。钦差为脱己责,在仁宗面前大肆刁唆。仁宗不加分析,便向玉皇大帝告状,玉帝倒旨派九龙洗塔。寺内铜钟预感不好,自鸣昼夜,为公主贞操鸣冤,并长出四只角,准备与恶龙搏斗。小和尚认为铜钟生角为变怪,用铁锤猛敲断三只角,独幸存一角。在此时,天空乌云大雨,寺后引水的竹枧槽而下,九条恶龙化作九条泥鳅依次而出,他们本想顺槽而下,回去交差了事。谁知刚一出来,就被寺内一致老公鸡看见,飞上前去便啄,为首的那条泥鳅被公鸡一口啄伤,立即摇身一变现出恶龙原形,将尾巴一摇,整个寺院即时被洪水淹没。只见寺内铜钟飞向空中,直向那条恶龙扑去,在空中战作一团。

  此时公主正在洞中坐禅,忽听山崩地裂几声巨响,立即走出洞门朝着恶龙大声疾呼:“杀我可以,千万不要伤害百姓。”九条恶龙一见公主身影,张开血盆大口,向公主扑来。公主当即拔出宝剑,与恶龙搏斗。大战数十回合,渐觉力不从心。她怕塔山遭受大灾,便且战且退,引恶龙顺河而下,自己则化作清风腾空而去,而恶龙则被铜钟罩入县城南门潭,葬身潭底。

 

塔山古迹

 塔山有大、小之分。大塔山泛指原塔山乡(今蒲竹瑶族乡)地界;小塔山仅为现塔山村范畴。

小塔山以境下有一天然石塔而得名。清同治《常宁县志》载:“塔山,县南六十里,山腰有白石七级为叠.高七十余丈,相传为阿育王叠石作塔处。”昔塔上石刻云:“五代时,有宏通长老卓锡于此,楚王(马)殷三召而不起,赐铜钟一枚。仁宗赐其塔曰净相,寺曰能仁。”清康熙进士段献生《塔山记》称:“石塔嶙峋,半出天外,.白石层叠,突兀峥嵘,疑若鬼工。”据史料记载,昔阿育王叠石建释迦之真身舍利白玉宝塔九座,此为第九。相传“塔顶时放光明,远望如火,近瞻则寂无所见。疑即舍利光云。”

 塔下有坪,形如掌,外圆内方,此为拜塔亭,行人至此,莫不肃然膜拜,亭左里许,有望塔亭.在此可一观石塔全貌。

 神话传说,塔山有茶叶树数株,升国公主从此茶进贡皇兄仁宗。仁宗以长沙白鹤井之水泡茶,茶味清香、甘醇,且茶水中清晰可见其妹芳颜。一年,派去长沙取水的之内臣半路马前失蹄,倾倒水桶。眼见限期已到,复去长沙取水也不可能,便随手在路边打水,回京交差。仁宗以此水泡茶,味不香而影不见。该大臣顺势进馋:“莫非公主对君不忠,为人不贞?”仁宗信其言,遂焚起天香,拜请玉皇发九龙洗塔。

   一日,寺内住持早斋时,护寺黄狗将其金饭瓢叼走,住持穷追不舍。突然,天空雷雨大作,九条恶龙化作九条泥鳅从寺内竹枧流出。不料竟被寺内一只老公鸡发觉,它飞上前去便啄。为首的那条恶龙被公鸡一口啄伤,立即摇身一变,现出原形,将尾巴一摇,整个寺院顿时被洪水吞没。这时,只见寺内铜钟隆隆飞向空中,直朝为首的那条恶龙扑去,在空中战作一团。公主知道大事不好,,立即走出洞门,朝恶龙大声疾呼:“杀我可以,千万不要伤害百姓。”九龙一见公主,立时一齐张开血盆大口,直向公主扑来。公主亦拔出宝剑,与恶龙搏斗。大战数十回合,公主怕塔山受灾太重,遂且战且退,将恶龙引向北方,顺河而下十余里,化阵清风腾空飞去。后人在此地修了“公主庙”,用以感谢公主保护生灵的功德。铜钟因怕恶龙再次兴风作浪,死死盯着为首的那条恶龙,直到县城南门潭边,才将恶龙罩住,沉入潭底。只可怜那老主持和尚,被黄狗引上南边的一个山头,回首看时,见九龙作恶,寺院全毁,塔山元气大伤,公主飘然升天,他悲愤万分,跌坐山头。谁知竟一坐不起,化作一座山峰。说来也怪,这山峰树石相间,青红绿紫,形似“百衲”,而山顶却一直寸草不生,后人称为“和尚脑”。公主仙去,其名永垂,其茶永醇。

 20世纪50年代初,塔边瑶民赵永兴曾将此茶精制寄献毛泽东主席,中央办公厅代为回复,盛赞此茶醇香,此情笃厚。80年代,此茶被冠之为“塔山山岚茶”,名列湖南茗茶行列,畅销国内外。

 石塔对面山上,花红树绿。“春夏时,诸峰瀑布缤纷,如匹炼竟垂”。山腰有巨石一对,相峙而立,基座相隔数丈,而石身却相对腾空拱立,仅隔尺许,未能“合龙”。形如桥,其下百仞,观望者莫不咋舌生汗。有壮胆者,飞身跨越,亦只有惊无险。相传此桥为一神仙与阿育王比赛法力,驱石而建。半夜,阿育王将石塔建成,而那神仙却还在酣睡。阿育王在石塔上装一只公鸡,吹一口仙气,石鸡就叫了起来,神仙闻声大惊,慌忙提拢二石,尚未竟工而去,后人谓此为“仙人桥”。

 塔下有寺,有潭,有岩洞。

 寺曰能仁,其名为宋仁宗所赐。相传,仁宗为访黄帝南巡足迹,下洞庭,入湘江,进皇帝峒(黄洞乡黄洞村)。由塔山而上九嶷。经塔山时,见塔山,山连九嶷,峰接衡岳,紫气东来瑞雾缭绕青松翠竹,幽道鸣泉,鸟语花香,灵气十足。不有脱口赞叹:“想不到人间真有此仙境!”应寺中主持真懿女尼之请,仁宗将其石塔,古寺赐名。随仁宗南行有升国公主者,亦留恋塔山奇山丽水,心不思归。遂奏请皇兄恩准,留山从师真懿修炼,长居此寺。寺规模雄伟,画栋雕梁。更有五代时楚王马殷所赐铜钟壮色,佛声远播。时寺内设有僧尼两院,食宿可纳千人。

 潭曰龙潭,阔长三五丈,深不见底。潭内鱼鳖戏游,虾蟹成群。元延佑四、五年,州尹牛良佐曾设坛祭雨于此。六年(1319)七月,能仁寺长老嗣经立碑,记此善举。碑高三尺二寸,阔一尺六寸,十九行楷书,文学椽罗仲骥撰文书字,长沙周云升镌。牛知州亦留《湘山祈雨诗》,诗曰:“当年谁积娲皇手,培嵝千山出此峰。山鬼效奇开佛观,野僧寻隐得灵踪。云寒上界低行雁,岁久何人见老龙。旧习渐销清梦净,夜深虚谷一声钟。”诗中所载山鬼效奇、野僧寻隐、云寒飞雁、夜谷钟声,亦可见当日处之盛迹,奇异之风光。

 岩洞曰罗汉岩。巨石之下生一奇洞,洞口宽尺余,有数级石梯可下,洞深莫测。相传升国公主在寺内掌坛说法时,慕名听经者众。寺内罗汉助其斋食,常督山神自洞内运米出,洞内狭窄,洞内石壁陡峭。寺内僧尼夜闻山神齐力搬运之声,甚怜,遂凿宽洞口,修直石梯,而罗汉见人识破,不在运米。今洞口荆封,凿迹可辨。

塔后之大山,名野马岭。清道光十二年,赵福财聚集瑶民在野马岭举旗起义。

 

瑶族曲艺

 瑶家.有一种优美的传统曲艺形式“谈笑”(瑶语为“甘结”)。 在旧社会,瑶族人民受尽了剥削和压迫,长期以来,分散居住在深山老林,多为单门独户,有的虽建有小村寨,但村寨与村寨之问也相隔很远,来往很不万便,要开展集体的文化娱乐活动极难,而且又从来没有这个习惯,但是他们还是很喜爱文化娱乐,除了唱歌以外,便根据自身所处的环境和条件,广泛地运用了“谈笑”这样一种适合瑶族特点的综合性的曲艺形式,以“谈”和“笑”来丰富自己的文化生活。

 他们每逢生日喜庆或其他节目,在庆贺的客人来了以后的那天晚上,便要举行“谈笑”。它不需要主人主持,只要客人一到,村子里的人就老早探听的一清二楚,主动找上门来,要求对(客人)“谈笑”,如果是来一个瑶族青年小伙子,那么瑶寨的年轻满姑就老旱嚷开了,商量如何去找对方“谈笑”;吴”:如果来客是一个年轻满姑,那么,村子里的青年小伙子就会马上准备;如果是年老人必须找年老人,中年人也就会找中年人,总之,年龄必须相当,且必须是异姓搭配,不然是谈笑不起来的,主人仅起了一个桥梁作用,如场子安排(一般是在主人家里)和准备茶、酒、烟以及待客食品。

 村子里的人听到有“谈笑,不论是男女老少,全都会争先恐后赶来参加,一来看看热闹.二来还可以参与“淡笑”的说唱帮腔。

 “谈笑”的方式虽以“淡”和“笑”为主,但重点还是唱歌,并以歌逗笑,以话逗笑,以动作逗笑,以观众逗笑等手段来活跃气氛。唱是讲腔,即小唱,当主人吃了晚饭以后,主客便坐到一块,天冷时则围坐在火沪旁,由村寨里选出一人找对方客人“谈”,但对方不一定马上答应,有时要用话和歌来多次动员,指导对方答应为止。如果来客是强手,就会趁此机会,在场上大显本领,讨得主人欢心,并争得村寨中异性的爱慕。如果来客是新手,自然不敢轻易上场,有的甚至想方设法逃跑,但实到临头,就不可以轻易让他(她)“过关”,也只好勉强“上阵”。事后,他(她)也就会吸取教训,回去以后下决心学习,等待下一次做客时再显本事。

 在“谈笑”中,不拘形式,有时先谈后唱,有时唱了再谈,或者一人独唱,或者男女对唱,互相结合,如遇到任何一方对答不上来时,也可由事外人帮腔,到和谐风趣可笑之时,则大笑一通。

 “谈笑”的内容很广,有时唱生产和生活,如互相询问生产和生活情况;也有谈唱因缘和爱情,如唱姻缘歌和《梁山伯与祝英台》;还有唱古代传说、故事和笑话,如问:“谁置日头谁制天?谁置江河谁制田?谁置日头出珍宝?谁置歌曲世上传。”答:“盘古置地又置天,又置江河有置田,刘三细娘置歌又置曲,制把凡人世上传。”等等。也有不少青年男女原来互相不认识,通过“谈笑”时大显身手,以博得对方欢心,达到使对方称心如意的目的。

 他们在“谈笑”时,从不受时间限制,一般是通宵达旦,直至次日早餐,也有的“谈笑”到两三个晚上才结束,主客在分别之时,还恋恋不舍,互相对歌(唱高腔)来表示分别之情,真是妙趣横生,别具一格,富有民族特色。

 

瑶族传统舞蹈—长鼓舞

 长鼓,是瑶族人民缅怀始祖盘王(瓠),并从远古时候流传下来的一种为宗教祭祀活动所采用的工具,长鼓舞是瑶族巫师在“还愿”时手击长鼓跳跃起舞的舞蹈动作,是瑶族民间舞蹈艺术,二者虽属两个不同的概念,但实际上连在一起。

相传瑶族始祖盘王(瓠)一次上山狩艳,不幸被野羊撞死在空桐树下,野羊天天逃遁,盘王六个儿子闻讯赶来,含悲奋力追捕,野羊终于被获。为泄父仇,他们砍空桐树,挖空树心,剥野羊皮蒙其鼓面,做成两头大、中间小的长鼓,然后击长鼓起舞,三日三夜,以祭奠盘王。千百年来,瑶族人们为祭始祖,一直把这一祭祀活动传下来了。

常宁的瑶族,虽系过山瑶,但对长鼓舞很熟悉。以往每年的正月十五或十月十五,均有“还盘王愿”的习惯,每次还愿均有长鼓舞的舞蹈动作,由巫师手持长鼓表演,还要请歌母和满姑唱歌,以示乐神。据景定元年《评王券牒》所载:“自今许后,三年一庆、五年一乐……聚集一脉男女……摇动长鼓,吹笙歌鼓乐,务使人欢鬼乐,物阜财兴。”这就是瑶族人民对过去“还愿”的历史记载。

“长鼓舞”是瑶族人民一种古老而具有代表性的传统民族舞蹈。据巫师赵万蓉{赵万蓉与歌母赵四妹说,长鼓是主家在“还愿”,由被请去的巫师(师公)选吉日制作后,预先放在主家的神坛上,盖以红布,祭祀时,主持仪式的当家法师顶礼膜拜后取下,庄严地授予祭祀活动的表演者,当这一段舞蹈过后(意思是把鬼魔驱到屋外去了》,长鼓也就被抛到外面不要了,在舞动长鼓时,巫师只能虔诚肃穆地做法事,不能有丝毫嬉笑行为。

还愿中的长鼓舞,情绪十分压抑,动作朴素、粗犷,有“膝跳”、“头照”、“肩打”、“肘打”、“前后冲”、“左右冲”、“锦鸡跳”等十多个基本动作,舞蹈特点是屈漆半蹲较多,均表现为“金刚怒目,势沉力猛”,以威势驱邪赶鬼,其中“锦鸡展翅”、“画眉跳涧”、“山羊反臂”等动作形象生动,具有想象力,舞蹈性很强,富有民族特色,是发展民族舞蹈艺术很好的基础,新中国成立后,新文艺工作者根据这一舞蹈素材就编演了不少新的舞蹈节目,受到群众欢迎。

长鼓舞在漫长的发展过程中,由开始专门“娱神”发展为“娱人”;由原来的娱神时一人独舞发展到现在的多人群舞;由原来的单一性舞蹈发展有“芦笙长鼓舞”、“盘王长鼓舞”、“锣笙长鼓舞”和“羊角短鼓舞”。其表演形式由原来的单纯驱鬼佑人,发展为表演与人们日常生活有关的一些舞蹈动作,如建房、砍树、狩猎、传达爱情等等。其表演情绪由原来单一的金刚怒目、势沉力猛,发展成为温顺柔和,曼舞轻姿。

长鼓舞是瑶族人们宝贵的艺术遗产,千百年来经久不衰,它经历了不断丰富和发展的过程,以它独特的艺术魅力,反映了瑶族人民的生活和愿望,振奋了民族精神,陶冶了人民情操,增强了民族团结,充满了生命活力,为瑶族人民喜闻乐见。

 


[打印本文]

信息公开 文化资讯 名人荟萃 宜城之子 诗乡文苑 书画影艺 乡镇风采
课题研究 人文地理 特别刊载 乡音乡情 文化创意 记忆空间 联系我们
湘ICP备16011544号-1   Copyright c 2016 湖南常宁湖湘文化
网站访问统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