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文化创意 >他山之石 >【他山之石】乡村复兴:以文旅的名义探求中国历史使命

【他山之石】乡村复兴:以文旅的名义探求中国历史使命

宋 丁

编辑:网站编辑    访问量:1562    发布时间:2016-09-18    【字体:



中国过去三十多年城乡关系的发展,基本上是农村城市化的历程,放眼望去,城市在不断增加、壮大,乡村在不断减少、收缩。但是最近,我们发现一个重要的现象,被忽略了多年的乡村重新引起社会的关注,国家政策在引导社会资本大力投资乡村建设,传统乡村面临重建与复兴的重大机遇。在这个浪潮中,最重要的一个动向无疑是文化旅游产业向乡村地区的进军。

文旅产业为什么要大举进军乡村?理由很简单,中国传统乡村的发展已经陷入发展困境,农村地区单靠封闭式的农业自我发展已经不可延续,文旅产业以资源大整合的名义进入乡村,复兴乡村,是承担着中国乡村改革历史上一次极为重要的历史使命。

一、中国正在发生长达50年的乡村大裂变

  我们知道,中国历史上是一个漫长的农业社会,长达两千多年的传统农业社会发展模式一直非常稳定,农村人口一直保持在80%甚至90%以上,直到三十多年前的改革开放才真正走上变革之路,这个“变”是真正的纵扫历史的不归之路,可以说,从1980年算起,到2030年,中国乡村正处在数千年来未曾有过的、长达50年的大裂变之中,其间中国农村平均以每年1%的速度去化人口及让位城市化。1980年城市化率大约是20%,目前大约是56%,到了2030年将达到70%,这是什么概念?是国际标准城市化水平。也就是说,中国的农村城市化在2030年达到70%的时候,可以说是完成了中国的农村城市化。

  问题来了:中国是个大国,即便2030年城市人口达到70%,按照当时的总人口计算,仍然有30%的农村人口,也就是大约会有4—5亿农村人口,高于今天整个欧洲人口。中国需要保留那么多的农村人口吗?需要保留那么多的农业和乡村吗?中国要不要继续城市化,例如让城市人口上升到80%、90%?

我的观点是,70%是国际城市化的底线,发达国家的城市化不少是高达80%、90%的,中国的农村城市化不排除在达到70%之后继续上升一定比例,但是中国作为世界人口第一大国,所需要的农业的底盘非常大,农业对国民经济的支撑作用非常强烈,从国家安全的角度看,未来仍然需要大约20—30%乡村及人口长期存在,以平衡国家产业及城乡关系,保障国家粮食及其他农产品的自给需要。

既然大量的农业、农村、农民要长期存在,是不是要完全保持传统乡村的存在格局?或者说,20—30%的农村人口对应的将是怎样的乡村?我们已经谈到,当前文旅产业大举进入乡村地带引发的乡村重建与复兴,事实上必将深刻改变传统的乡村形态。

在文旅产业正在大规模进入乡村地带的时候,我们还是先来看一看当今中国乡村的现状和变化情况吧。

二、当今中国乡村呈现的九种现实

  事实上,中国乡村在中国工业化、城市化的发展历程中不断在变,尤其是改革开放三十多年间,中国的乡村已经和正在发生巨大的变化。概括起来,大体有如下九类现实情况:

  第一类是覆灭型,乡村被城市完全吞并,不复存在了。这个很好理解,当今的大城市建成区动不动就是几百平方公里,这些城区的大部分地区其实在几十年前甚至十几年前还是乡村地带,而那些曾经的近郊乡村现在都不复存在了,代之而起的是林立的都市高楼大厦、商业区、学校、医院、文化设施和住宅小区等。那些回迁的农民早已手握城市户口,住在高楼上,曾经的乡村生活和生产方式已成岁月的记忆。

第二类是符号型,乡村基本被颠覆了,仅保留了少量文化符号。这类乡村主要在城市边缘地带,随着城市化的扩张,这类地区被城市建设整体淹没了,但保留了原有乡村的个别标志性建筑,如祠堂、庙宇等,或保留了原有乡村的名称。

第三类是残局型,乡村在剧变中保留了局部连片传统空间形态。这类乡村是位于城市附近,原有乡村形态在城市化影响下已经发生很大变化,但乡村局部地段仍然保留着连片的村落格局,形成残局型乡村。

  第四类是框架型,乡村基本框架风貌仍然存在,但是村容破损及人文流失严重。这是当前中国大多数偏远落后乡村的现状。因为偏远,城市化还来不及颠覆乡村,因为落后,乡村面貌就比较破旧,远方的都市把这些偏远老村的人气和文化抽走了很多。

  第五类是复制型,乡村覆灭后被依照原样实施复制。这类乡村主要是那些具有一定历史文化价值的老村落,由于破败过度,难以直接维护,在城市化过程中采取全部拆迁并依照原样完整复制的办法恢复乡村容貌。

  第六类是原貌型,此类一般离城市较远,且当地经济水平宽松,乡村具有一定的文化底蕴,村民对于传统乡村保护意识较强,这样的乡村基本没有收到城市化的影响,同时依靠经济条件仍然能基本保持传统空间及人文风貌。

  第七类是城镇型,乡村被导入城镇模式进行重建。这类乡村尽管临近城市,但城市规划及相应建设尚未进入,而原有乡村受城市发展影响,村民自己已经对原有村容村貌按照城市建筑模式和材料作了重大改动,翻新成城市版的“乡村小区”了。

  第八类是新村型,乡村保留三农格局除旧迎新建设美丽乡村。这类乡村大体上位于不会受城市化影响、同时又具有一定经济实力的乡村地区,乡村自身会长期保持农业、农村、农民的主体格局,在经济条件相对良好的背景下,会按照国家建设美丽乡村的大方向,对原有老村落进行全面修整,从而以美丽乡村的新农村建设格局应对日益增长的发展需求。

  第九类是文旅型,乡村注入文旅业态实现产乡一体化多元化发展。这是近期凸显的乡村复兴的新趋势,它的最大特征是,乡村复兴已经不再是乡村本身的单极性发展需要,而变成城乡两个端点的复合式需要,乡村需要经济活力和富裕之路,城市市民需要到乡村寻找到可以进行乡村文化旅游体验的恰当空间,市场化的资本在这种复合式需要中找到了巨量投资发展的机遇。显然,这种文旅型的乡村复兴呈现出巨大的发展潜力和前景。

三、以文旅重建乡村的八大历史使命

  导入文旅产业来复兴中国乡村是中国经济发展中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战略举措,它与国家近期大规模启动的特色小镇建设共同构成中国当前阶段中国经济发展中的突出亮点。仔细分析下来,以文旅产业复兴乡村承担着如下八大历史使命:

  其一,有效推进解决中国长期以来无法解决的三农问题。我们知道,长期以来,中国三农问题一直在困扰中国经济的发展,在城市化挤迫下,中国乡村呈现衰落态势,耕地红线一再被突破,特别是农业收入无法解决农民的温饱,更无法进入小康时代。文旅产业下乡,利用乡村特有的村落田园资源,实施产业再造和乡村风貌改造,在不改变乡村基本价值和人文生态的基础上,通过实施产业叠加和整合,有效提升了乡村地区的经济产出能力,在稳定乡村和解决三农问题中将产生重要作用。

  其二,让农村土地资源价值得到最佳程度的释放。土地是乡村最重要的生产资料,也是乡村田园生活方式的基础依托。长期以来,中国乡村土地主要是通过种植业完成其价值回归,而这种完全局限于纯农业的土地利用方式经济产出率十分低下,无法使土地价值得到更高更合理的实现。文旅产业导入农村土地利用后,土地不再是单一的种植业领地,而成为外来体验者通过附加在乡村土地上的旅游、休闲、度假、养生、养老、文化等多元化产业链获得共享体验的广阔天地,这种情况下的农村土地价值将得到高能量的释放,其经济产出能量和文化消费能量都将远远高于传统农业土地利用模式,必然给当地农民带来实实在在的获利。

  其三,城市资本下乡深刻改变乡村经济成长模式。以往的乡村经济主要依靠种植业、养殖业以及相应的农村加工业为主,是相对封闭而效益低下的模式。文旅产业下乡实际上就是城市资本下乡,将带来乡村经济模式的重大变革,经济成长的开放化、产业构成的多元化、乡村消费的深层化、经济模式的高端化以及乡村经济的效益化都将显著提升。

  其四,重塑传统乡村人文体系和生活流程。传统乡村有着自己的一套人文体系和生活流程,这中间有优秀文化的沉淀,也有不少与时代不合时宜的陈旧文化在拖累乡村。文旅产业本身就是一种文化再造工程,它带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如果结合乡村优秀文化进行文旅产业的整合、导入和开发,将有效提振乡村的文化品位,创造出符合时代要求的新型农村生活方式。

  其五,给庞大的城市休闲度假需求开创无限空间。传统乡村是广阔天地,但长期以来由于缺乏文旅产业的引导,城市的休闲消费需求无法在乡村地区得以充分实现。过去十多年中,中国各地乡村出现了许多农家乐,农民依靠自我力量完成了乡村休闲旅游的第一次产业尝试和布局。如今,在国家政策扶持下,大量城市资本携高品位的文旅产业进入乡村,将实现乡村休闲度假旅游的第二次战略升级和布局,这将为日益成长的城市休闲度假需求提供广阔的乡村度假落地空间。

  其六,让乡村地区通过产业升级开辟新的税收渠道。由于农业经济效益始终不高,国家已经放弃征收农业税,乡村地区的税收贡献整体低落。文旅产业大规模导入乡村后,由于乡村经济结构发生重大改变,多元化的产业平台将能够开通多种类型的税收渠道,乡村地区也将为增加国家税源做出应有的贡献。

  其七,引导实现大量农民工返乡助推乡村复兴。过去的乡村地区由于发展机会不多,青壮劳力纷纷离乡进城打工,乡村剩下来的主要是老人、留守儿童以及部分妇女,这种局面客观上助长了乡村的衰败现象。文旅产业下乡,将创造足够的就业机会,原来进城打工的农民不少会回到乡村,进入乡村文旅产业链,既可以实现家庭团圆,又能够助推乡村复兴。

  其八,维护传承中国数千年农耕文明遗存的乡村形态和价值。中国两千多年的农耕时代在广大乡村积累了极为丰富的文化遗迹、遗址、遗物和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非常高的文化价值。但是,在历史发展中以及近几十年来的城市化中,这些文化遗存面临巨大的消亡压力。文旅产业是这些乡村文化遗存的重大保护伞,不但能够对现有文化遗存实施有效保护,而且可以对已经衰弱或消失的文化形态进行复原及保护。

  由上可见,当前中国正在兴起的、以文旅的名义推进的乡村复兴,是一次具有重大国家政治、经济、文化意义的历史使命,我们必须而且能够以文旅的名义呵护传统乡村,发现价值乡村,重建特色乡村,共享魅力乡村。

 


[打印本文]

信息公开 文化资讯 名人荟萃 宜城之子 诗乡文苑 书画影艺 乡镇风采
课题研究 人文地理 特别刊载 乡音乡情 文化创意 记忆空间 联系我们
湘ICP备16011544号-1   Copyright c 2016 湖南常宁湖湘文化
网站访问统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