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人文地理 >官厅岭下的文人与人文

官厅岭下的文人与人文

陈琳

编辑:网站编辑    访问量:2032    发布时间:2016-07-20    【字体:

官岭,总有一股浓得化不开的人文气息。

文化浓郁、底蕴深厚、贤良代出,所有人都乐于用这些词汇去描述官岭。

它的文气,不是“杨柳晓风残月”的婉约,也非“醉卧沙场君莫笑”的恣意,而是耕读传家、兴学育才的代代传承。在悠久厚重的崇文之风滋润下,无论政界、文学界,或是艺术界,都有着一个又一个贤达相继从这里走出去,给官岭留下“人文秀区”的美名。

耕读传家,是历代官岭人内化而成的习惯,老少妇孺皆知,却无人能说清始于何时,始于何处,让人忍不住想要从它厚重的历史中搜寻出星星点点的印记。

当历史一层层地剥开,神秘而古老的气息更加浓郁。

此地接京华气象

官岭,一开始就与“官”有着莫大的渊源。

相传,古时镇的东岭上曾建有一座庵堂,里面供着一巨型观音塑像,因此这里被称作观音岭。后来,观音塑像被大军焚毁。

而至清朝康熙年间,有一朝廷京官南巡,途径官岭浯水河畔半边街时,因天气炎热,见到对面小山坡上这个小亭,凉风习习,绿树成荫。京官徒步到小亭歇息,顿觉心旷神怡,因而将此地称为官厅(亭)岭,后人谓之官岭。

同治末年,当地缙绅修建一座接官亭,亭台富丽堂皇,俨如官厅。

据同治《常宁县志》记载,官岭在清初就设立集镇,名为官厅市。

官岭的繁荣,也由此开始。

官厅位于东头,所居位置住有几户人家。这几家人在此设立了一个小市场,贩卖油、盐等生活必须物资,随着商业往来,生活不断好转,市面也逐步繁华起来。

东头兴旺起来,西头的荞麦园不甘落后。荞麦园又叫官岭王家,“三连湾,九连塘,犀牛来帮忙”,极好地形容了这里得天独厚的地势。相传,一头犀牛是王家人的好帮手,它经常跑去郴州吃东西,吃饱后回到荞麦园拉粪肥田,因此荞麦园的庄稼长得绿油油。郴州人对此非常气愤,便请来马师公将犀牛杀害。然而,对官岭王家无比忠诚的犀牛不愿客死他乡,临死前逃回荞麦园,死后化成一块石头守望着官岭。据后来的官岭人说,石头形状酷似犀牛,一把约2尺长的刀插在石头中间。

殷实的王家人在西头也建起了街道、市场,为了纪念这条街为王家人所建,他们沿街栽上十几棵樟树,后只有两棵成活下来,这便是如今赫赫有名的“姊妹樟”。随着历史的变迁,人们相继在两条街中间建起一个戏台、一座寺庙,东西两头的街道就这样连接起来,成为现在的官岭老街。这里,便成了官岭孕育与兴旺的发源地。

1993年版的《常宁县志》清楚地记载了官岭的区划演变与历史沿革。19491215日,省政府对各县区乡建制实行定编,常宁县定设11区、2镇、172乡,第九区驻官岭,辖双河、老农、麦园等15乡。

1956年撤区并乡,官岭区改为官岭乡。

1958年全县实行政社合一,设15个人民公社,官岭设星火公社。

19619月,全县恢复区建制,官岭再次设区,辖官岭、金源、鹅院、麦园、富贵、到湖6个公社。

198612月,官岭撤乡设镇。19956月,原官岭、麦元、富贵、鹅院四乡镇合并而成现在的官岭镇。

浯水亦湖湘一脉

    说到官岭,不得不提到浯水。

千百年来,浯水的汁液滋养出了官岭人的文气与才气。

“浯”是个古老的字源,《汉书·地理志》就记有:“壶山,浯水所出,东北入淮。”这条浯水,在山东省东部,发源于沂山东麓,东北流经安丘、诸城两县入潍河。东汉许慎的《说文解字》中也录有“浯”字。

浯水在常宁又叫士陂江,有两个源头。一源出自双牌县阳明山的一条小溪,流经祁阳盆地,一源出自野马山东麓,流经洋泉。两股水系在官岭交汇,经新河浯洲流入湘江。

祁阳有浯溪。唐代的著名散文家、诗人,那个写有《大唐中兴颂》,极力推崇“极帝王理乱之道,系古人规讽之流”的元结,将一条“北汇于湘”的无名小溪命名“浯溪”,意在“旌吾独有”,并撰《浯溪铭》,写道:“爱其胜异,遂前溪畔。溪,世无名称者也,为自爱之故,名曰浯溪”。

元结又将“浯溪东北二十余丈”的“怪石”命名“峿台”,撰《峿台铭》,还在溪口“高六十余尺”的异石上筑一亭堂,命名“庼亭”,撰《庼亭铭》。后来,他请篆书家季康、袁滋、瞿令问分别以“玉著”、“钟鼎”、“悬针”篆体书刻于溪畔石上,从此有了“三吾”之名。

764年,元结写下记录了安史之乱的《大唐中兴颂》,嗣后,颜真卿大笔书写,于7716月石刻于摩崖上。元文、颜字,加天公造就的峭岩,文奇、字奇、石奇,被后人誉为浯溪“三绝”,世称“三绝碑”。

浯水因此有名。

而官岭浯水,则因许介之、乐雷发等江湖诗人在河畔的低吟浅唱,拥有了迷离气息。

许介之本是河南人,曾任衡州户掾,宋理宗端平年间,许介之从衡州户掾之位退下来,徙居常宁,居东溪之滨,号“东溪先生”。东溪之滨,也就是官岭。

在官岭清居的那段日子,许介之与当时名士乐雷发、魏了翁、刘克庄、戴复古等交游甚密,均有唱和,在这片隐居的天地上获得了一种超逸而自由的江湖雅趣。戴复古到官岭访许介之途中即兴而作:“竹径入茅屋,松坡连菜畦。深潴沤麻水,斜竖采桑梯。区别邻家鸭,群分各线鸡。行人来少憩,假道过东溪”。道州特科状元乐雷发也经常到官岭拜访许介之,留下了《常宁道中怀许介之》的名篇:“雨过池塘路未乾,人家桑柘带春寒。野巫竖石为神像,稚子搓泥作药丸。柳下两姝争饷路,花边一犬吠征鞍。行吟不得束溪听,借砚村庐自写看。”回到道州后还念念不忘,又写了一篇《寄许介之》:“惹得诗名遍九州,酒徒棋伴半公侯。离骚甘隐鱼鳞屋,乐府多传鳷鹊楼。醉叶几窠藏菊径,蠹荷三亩护渔舟。中原应有楼兰国,空锁吴钩到白头。”

官岭的才趣与雅趣,由此平添几分。

鼎蔚赖耕读传家

空锁吴钩到白头,是许介之在官岭寄托的失意与隐逸。而后来的官岭人,彰显的却是承脉湖湘、资政理国的鼎蔚文风。

真正引发官岭人崇文好学之风,是20世纪初首批走出官岭的革命先贤。

岩门村参加同盟会的郭楚贤、抗日救国义士暮笳和尚(原名郭兴谊,为郭楚贤侄子),金源乡新龙村(原属官岭区,现属兰江乡)的国民党第十八军十一师六十团二营五连连长周上瑚、抗战名将周上凡,双溪村曾任国民党副司级干部的滕海波……不得不说,后代官岭人扬青云之志的力量,很大部分是从他们身上汲取的。

民国初期,从上海神州大学毕业归来的郭楚贤参加革命,1927年担任官岭区区长,1929年投身参加同盟会。而此时,从湖南一师毕业后回乡在郭家义学堂教书的郭兴谊,受郭楚贤的影响,也毅然投身汹涌的战争中,游走江湖。学成归来后在官岭的日子,他们深入人心的讲学、舍身忘我的战斗、引领群众的风范,在彼时“民智未开”的年间,将终日面朝黄土的官岭人引进了另一个入胜的世界。

这个世界是质朴的百姓从未触及的世界,可以为尊严而战斗,可以为胜利而战斗,可以为命运而战斗。一扇新的大门朝官岭人打开,他们开始渴望踏出去,渴望改变。

“东路人靠养猪,西路人靠读书”,这是句已广为流传鄙语,更是在西路中占有主力大军的官岭人为自身命运改变寻找的最真实的出路。

尽管没有高档的私塾,也不拥有鼎盛的实力,官岭人依然笃定耕读传家的传承,生生不息。达士经过的官厅,拥有传奇色彩的半仙桥,相传正月十五晚都会呈现火龙景象的金龙山,一事一物,一情景一芳华,都被官岭人寄予达官贵人出现的愿望。

半仙桥位于龙华村朱家组,它一半天然一半人工的桥身,引来人们的无数猜想。相传,一对仙人姐妹赶着一群羊路过龙华村,因天黑在此歇息,而待次日天亮时因公鸡鸣叫,羊群怎么赶都赶不动,便在河边化成石头,形成了现在半仙桥的那一半天然桥身。而从科学的角度判断,那一半天然桥身系河水对岸边石头冲积腐蚀而成,聪明的官岭人便巧妙地运用这一天然优势,搭起了家乡通往精彩世界的坦途,把一个个乡村放牛娃送上金字塔的顶端。

原中央委员、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主任滕文生从这里走出,省文联主席、省书法家协会主席何满宗从这里走出,在官岭镇文化站老站长的记忆里,当代官岭有不下10个在艺术界顶顶有名的省级艺术家,政界精英更遍布全国各个阶层,各个地区。自强不息的官岭人乐于用千年墨香来润泽自己,用历代贤良来鞭策自己。他们崇文、敬文、爱文、擅文,在接力前贤、溉泽后世的传承中,文人墨客,百业梭彦,代代绽放。


[打印本文]

信息公开 文化资讯 名人荟萃 宜城之子 诗乡文苑 书画影艺 乡镇风采
课题研究 人文地理 特别刊载 乡音乡情 文化创意 记忆空间 联系我们
湘ICP备16011544号-1   Copyright c 2016 湖南常宁湖湘文化
网站访问统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