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人文地理 >古寺钟声响千年

古寺钟声响千年

封志良

编辑:网站编辑    访问量:7258    发布时间:2016-08-01    【字体:

湘山寺不远,在常宁城东的砚池山麓。这着实是一处临近繁华却远离尘嚣的去处。

这个始建于唐朝末年的寺庙,曾创造了常宁佛家的盛世。然而,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我们来到这里的时候,已找不到“时邑之最”的千年古樟,也不见了寺前“旱年水面升三尺,人皆以测天年”的通湘古井。这是历史的沧桑变化,也给后人留下了遗憾。

古寺重达千余斤的巨钟依在。这个自唐代流传下来的佛门圣物,清晨或暮晚,都会准时被敲响。袅绕的佛音传来,总会让人蓦然生出一种脱俗的感觉,心灵便会变得似雾如云般空灵。这就是有名的常宁古八景之一——湘寺晓钟得名的原由。


从前的湘山寺在历史前进的车轮下,早已被高楼林立的大厦所淹没。但当我们走近了、翻开时,这个古寺依然散发着耀眼的光芒。据《同治常宁县志》卷十三载:“湘山寺,唐天佑四年(907)建,元泰天(1324-1328)时重建。明万历二年(1574),知县陶敬图于寺龙池畔倡建临波阁,继于寺后松林建松涛轩。”这就是说,湘山寺从唐朝灭亡的天佑四年开始建设,距今已有1100多年的历史。

彼时,古寺钟声延绵不绝,香火十分旺盛。十里八方的善男信女每逢重要时节都会来此烧香拜佛。寺前坪有一口古井,传说可与湘江流通,因此得名通湘井。古井干旱时节,水面不会下降,反而会升高一米,来访的游客往往以此来预测当年的年成。更为惊喜的是汩汩流出的井水甘甜且清凉。用此水煮出的茶会格外芬馨怡人。游客品之,都会羡赞不已。寺后还有一株古樟,高30多米,枝叶婆娑,形如华盖,直径极大,要10多个成年人才能合抱过来,时为常宁市内最大的樟树。

宋代名僧惠洪游历常宁时曾在湘山寺留宿。这个命途多舛的僧人,曾浪迹于湖南、湖北,交游广泛。惠洪来到常宁时是一个秋天,这在他的诗句中有所映射,但具体是何年,现已无从考证。这位游子迁客半夜遇雨敲窗,在此留下了一首七言诗。其中两句“夜半梦回闻骤雨,十年踪迹一茫然”,动静结合,情景交融,相映益彰,与贾岛的“听雨寒更彻,开门落叶深”有异曲同工之妙,很值得一番玩味。单从这两句诗,就可知道惠洪被称为“晋唐以来诗僧之冠”绝非徒有虚名。


踏进这片佛门圣地,山间的树木依然沉浸在初秋的宁静中,但却有一丝难以阻隔的凉意淡淡地飘来,这让我想起了在此自缢而亡的明朝末期的两位大臣吴炳和侯伟时。

吴炳字石渠,号粲花斋主人。江苏省宜兴县人。万历47年中进士,历任工部郎中、福州知府、刑部主事,南明永历时,擢兵部右侍郎兼礼部尚书。永历元年进为兵部右侍郎,兼东阁大学士。侯伟时,字异度,湖北省公安县人。崇祯进士,初任阳江知县,有惠政,升迁工部、吏部考功主事。永历帝仍令他补吏部考功主事。

永历元年,也就是清顺治48月,清兵破武冈,永历帝逃至靖州,命吴炳和侯伟时随侍太子到城步逃难。谁知,当时城步已被清兵占据,两人遂被清兵俘获。吴、侯两人拒降清室,被押解到衡州,再被解送到常宁,羁禁于湘山寺内。在此关押不到半年后,两人开始同时绝食,又相继自缢而死。吴炳还在湘山寺留下了一首“荒山谁与收枯骨,明月长留照短缨”的绝命诗。

吴炳和侯伟时死后,清兵将其尸体抛弃在湘山寺兴泉峰南麓的万人坑畔。常宁城外的父老乡亲悯其忠烈,担来黄土将其尸体掩盖,并筑成两座土坟。湘山寺的一位老僧则在其坟边两旁各种植了一棵桑树。两棵桑树相距约二丈,其间便称作“桑中坟”,也有人说是“双忠坟”。

常宁民间关于这件事情的传说沸沸扬扬。自吴、侯两人死后,湘山寺后山的蟠龙岭下的清水池便年年干涸。直到乾隆皇帝给两人赐了谥号,池水才常年清澈,并涌流不绝。我们无法去考证这个传说是否真实,更愿相信的是忠诚的力量一定会感天动地。多少年来,也常有当地人来为“桑中坟”添土,给吴、侯两人上香烧纸。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吴炳。他不仅是一位忠臣,而且是一位出色的戏曲作家。他著有传奇《西园记》、《疗妒羹》、《绿牡丹》、《画中人》、《情邮记》,后世称为《粲花斋五种曲》。乾隆皇帝赐谥吴炳为“节愍”后,他的戏曲作品开始流入常宁,特别是《绿牡丹》在县城书店均有出售。《绿牡丹》中的四首主题诗,当时县中文人多能背诵。该曲共三十出,是吴炳感于科场舞弊,讽刺不学无术的作品。被后人称之为“文雅的滑稽剧”。


湘山寺大部分房子曾被战火所毁。这个制造战火的人就是石达开。1859年春,石达开自江西起兵入湘,发动“宝庆会战”。彼时湘军集聚全部兵力迎战,石达开孤军失败后进入广西休整。《嘉庆常宁县志》记载的“寺庙曾被太平天国翼王石达开残部所毁。”也就发生在石达开败退的这个时候。多少次,我曾在此地逗留,试图找一找当年胜迹中留下的一些蛛丝马迹,然而总是事与愿违。今日市井的繁华已然掩盖寺庙昨日的辉煌,剩下的只有零星的记忆。

现在的寺庙为异地重建,选址在砚池山麓。湘山寺现在总建筑面积已达3500余平方米,建有山门、天王殿、大雄宝殿、藏经楼、念佛堂、僧寮、居士楼等,重现了古寺昔日的光华。砚池山,因山顶有石形如砚池而得名。但当我们想去看看这块石头的时候,已然了无踪迹。有人说,政府即将在此建设砚池山公园。想到人们又多了一个休闲的去处,我们的遗憾又转化成了欣喜。

古寺四周,但见树林郁郁葱葱,花草蓬蓬勃勃,为这座雄伟壮丽的寺庙增添了无限的光彩。进入香雾缭绕的佛堂,金光闪耀、神态安详的如来佛祖凝神静气地端坐在宝座上,好像时刻注视着下面的芸芸众生。有一僧人在一旁打坐,闭目敲着神案上的木鱼,偶尔也会睁开眼,环视一下身边的情形,随之就又合上,好像并没有受到我们当中几位香客的干扰。

我喜欢到处走走看看,也极喜欢这样安静的地方。觉得置身于如此幽静的山野一隅,少了功利之心,俗世的烦扰就会忘得一干二净。但我不是一个佛教徒,几乎从不拜佛,也未有过皈依的想法。多数的时候,我只是在旁边站着看着,默默地祈祷祝福一下而已。晚餐的时候,受执事的僧人相邀,我们在此吃起了素餐。虽是一些简单的食材,但让我们感受到的却是满足和充实。

离开时,回头望了望,落日洒满了砚池山麓。树林和寺院染上了一层金色,一切的一切都显得那般宁静和祥和。寺院晚祷的钟声恰在此刻响起。我支起耳朵,闭目倾听,那淡泊而平静的诵经声,如流水般一波一波漾荡开来,声音里似乎有一种特别的力量,让我受到了一种佛性的洗礼,心泉上久久伫立的“石头”一下一下就被推开得杳无踪迹,身心便轻盈了许多。

[打印本文]

信息公开 文化资讯 名人荟萃 宜城之子 诗乡文苑 书画影艺 乡镇风采
课题研究 人文地理 特别刊载 乡音乡情 文化创意 记忆空间 联系我们
湘ICP备16011544号-1   Copyright c 2016 湖南常宁湖湘文化
网站访问统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