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乡镇风采 >【白沙镇】舂陵奔流向江湖

【白沙镇】舂陵奔流向江湖

毛百花

编辑:网站编辑    访问量:11034    发布时间:2016-08-03    【字体:


舂陵奔流向江湖()


   这里,曾经为湖广水陆交通咽喉;这里,一脚踏四县,有“一声鸡鸣闻四县”之说;这里,物华天宝,承载着无数人金色的梦想。在这里,遗存着常宁最古老的圩场;在这里,耸立着充满神秘色彩的毗帽峰;在这里,生活着一群个性鲜明的人。它,有着一个极其诗意的名字,那就是——白沙。

 

(一)

  白沙因水而兴,因水而盛。

  解读白沙,首先得解读舂陵水。

  舂陵水又名菱源河,源出蓝山县人形岭,流经嘉禾、新田、桂阳、耒阳、常宁等县市,于常宁市菱河口注入湘江,全长302公里,流域面积6623平方公里。而在常宁人的印象中,舂陵河就是常宁与耒阳的界河,流过白沙、荫田、烟洲,最后在松柏注入湘江。

  追溯舂陵水的历史,有文字可考者,还得从汉代的桂阳郡说起(此时常宁地属桂阳郡)。《汉·地理志》记载:“桂阳郡,高帝置。莽曰南平,属荆州。有金官。县十一……南平,耒阳,舂山舂水所出……”这应是历史上第一次出现舂陵水的记载。

  而让人们记住舂陵水这个名字却是一个叫刘买的人。《汉书》载,有一天晚上,汉景帝在酒后点名要妃子程姬侍寝,恰逢程姬不便,于是不得己把婢女唐儿妆成她的模样冒名顶替。

  汉景帝事后得知不是程姬,但还是允许把孩子生下来,这就是后来的长沙定王刘发。刘发的儿子刘买,被分封到桂阳郡与零陵郡交界的舂陵乡做了诸侯。舂陵侯吃苦耐劳,励精图治,深得人心,特别是其第五代孙刘秀,在西汉王朝业已崩溃,王莽篡位之后,带领八千舂陵子弟,乘绿林、赤眉农民起义之际,夺得传国玉玺,把即将灭亡的汉王朝又重建起来,史称“中兴”,是为“东汉”。

  舂陵水的开发利用,可以从秦汉说起。秦朝,始皇帝派兵五十万兵将戍五岭,主要就是依赖水域的古老船筏,被利用的水流自然包括当时可算较大的舂陵水了。

  东汉延熹年间,一个名周憬的官吏迁任桂阳太守,为解决此舂陵水道滩多险要之难题,令县吏、将士、壮夫、百姓等开凿镌石,排颓盘石,铲高填低,凿截回曲,弼水之邪性,顺导其经脉,航道乃得改善。据记载,舂陵下衡湘之十八滩,就是当时开凿的。舂陵水的开通,无疑给两岸人们带来了诸多方便,使原本荒凉的僻壤,逐渐有了一处处小小的闹市,才有了以后被称之为白沙的小镇。 

(二)

 

  在历史的长河里,舂陵水承担起了沟通南北的重任。翻越都庞岭上的南风坳,往南的水流是湟水(广东连江),翻越骑田岭上的风箱欛,往南的河流是溱水(今武水)。史籍记载,由长江发舟入洞庭,沿湘江再上溯舂陵江,可直抵古南平。汉代,南海、桂林、零陵各郡的贡品、商品北运,长沙流域的丝绸和土产品南输,皆通过舂陵水船运。隋唐时代,舂陵水已经成为南方水陆重要的交通枢纽之一。宋至明清诸代,湖广之间的商务茂盛,舂陵水的交通运输更加频繁,每年不下10万人。鸦片战争以后,湖广等地的土特产品、海货、粤盐,均由舂陵水运转。

水秀.png


  白沙的发展,起初主要依靠舂陵水的水运,所以产生了许多水码头。码头就像是白沙的嘴,不停地吞吐着,白沙也就在这样的吞吐中发展起来。据不完全统计,白沙境内现在还保存着大大小小的古码头近10个,其中最大的当属白沙古街上的白沙古码头。

  白沙古码头,明万历十五年(1587)辟为墟场,商贾云集,为衡阳重要的水运码头。一些官员和财主在白沙古街设立船运队,专做运输生意。民国期间,白沙古街居民人口达千人以上,其繁华程度可见一斑。

  棉花、茶油、木材、各种药材、银铁等,强烈地吸引着外地商贾云集白沙,在白沙设立商号,互易有无。来自各地的客商,为壮大自己的势力,抵御其他客商的欺负,抱成一团,在白沙形成了各种帮派。在诸多商帮中,以江西帮为盛。

  在白沙,不只是商贾成立帮会,就连普通的劳动群众也有着自己的帮会。听老辈人讲,白沙古街上,当时有两个势力最大的码头工人帮会,一个叫辛力会,一个叫勤力会。每个帮会都有上百个脚夫,专业帮来往的客商装卸搬运货物。这种以“利”字当头,以“义”字为口号的江湖习气深深的烙在了白沙人的骨子里。

  在鱼龙混杂、弱肉强食的白沙古码头上,每天都上演着残酷的生存竞争。由于时常处于丢掉地盘,就等于丢掉饭碗的威胁中,白沙人不得不养成斗狠的习性,遇事容易冲动,不计后果。

  这种斗狠表现在各个方面,只要是和别人比,无论比什么,白沙人只能是赢的一方,绝对不能输,输了就不像话,输了就愧为白沙人。就连划龙船,舂陵水边的人也有这样一个话把“宁输一年田,不输一河船”,拼死也要划个输赢。

  斗狠的习性更是掀起了白沙人尚武之风,清朝末年,舂陵水下游的荫田人吴开典前往嵩山少林寺习武,晚年回到家乡开武馆遍收门徒,更是加剧了白沙人的习武之风。以至于外地人走在白沙大街上,从来不敢惹事生非,生怕一不小心就遇上个民间高手,那就吃不了兜着走了。

  开放包容的舂陵水也成就白沙人耿直、豪爽的性格。白沙人说话,快口快语;做事,风风火火,干净利落;就连喝酒,也是一口气碗朝天,绝不推辞。一声吆喝,那种语调,那种豪气,比东北汉子还要汉子。特别值得一提的是,这种豪气也已经全然体现在白沙的女子身上,与她们交往,“哥们”的感觉远远多于“姐妹”的情意。

  因为交通枢纽的转移,白沙日趋萧条。1970年,欧阳海水库建成,舂陵水的运量运力遂下降,只有丰水时才能通航,货运量、客流量迅速下降。1972年,亲仁河坝动工后,河道完全不能通航。白沙的繁华,也渐渐被历史尘封。


(三)

  2006年的一个夏日,空气中弥漫着火辣的太阳昧道。像平常一样,年轻人独自在舂陵河滩边漫步。迎着凉爽的河风,从白沙古码头往上慢慢走,突然一个碗口一样的石头跳入眼帘。喜欢观察、好奇心特强的年轻人觉得这石头很有意思,于是把石头带回家。闲暇时间,常常拿出来看看,越看越有味。几经周折,这个石头摆上了中国赏石协会衡阳展览拍卖分会的展台,最终28万元拍卖成功。

  奇石来自舂陵水。舂陵水流经两岸地质结构复杂,水流落差大,因而带来了历经千磨万击后的各类奇石。早在宋代,奇石专著《云林石谱》对舂陵石就有记载:“衡州耒阳县土中出石,磊块嵯岩,大小不等,质稍坚,一种色青黑,一种灰白,一种黄而斑,四面奇巧,扣之无声,可置几案间,小有可观。”

  舂陵石,在北宋时期就是著名“花石纲” 中记载的朝廷贡品。

  何谓“花石纲”?“花石纲”是中国历史上专运送奇花异石以满足皇帝喜好的特殊运输交通名称。在北宋徽宗时,“纲”意指一个运输团队,往往是10艘船称一“纲”;当时指挥“花石纲”的有杭州“造作局”,苏州“应奉局”等,奉皇上之命对东南地区的珍奇文物进行搜刮。由于花石船队所过之处,当地的百姓,要供应钱谷和民役;有的地方甚至为了让船队通过,拆毁桥梁,凿坏城郭。因此往往让江南百姓苦不堪言,《宋史》有记载花石纲之役:“流毒州县者达20年”。“花石纲”成为激起方腊起义的重要原因之一。

  时隔上千年,舂陵水又把白沙浓妆重彩地推到世人面前。

  奇石成为白沙人特别的财富。不知什么时候,舂陵水两岸开始流传这样一首民谣:河滩对河坳,金银十八窖;摸到一小窖,买得湖南到。

  为了摸到了“金窖”,舂陵水两岸居民纷纷涌上河滩捡石头。大家都早早的吃过饭,便一根扁担两只麻袋走上河滩,黄昏时挑七八十斤担子回家。走进白沙寻常百姓家中,一进门就可以看见一块块精美的舂陵石摆设在厅堂或书房。有的人家中收藏奇石达近千件,楼上楼下房前屋后都堆满奇石,少的也有几十、上百件。慢慢地,白沙古街上就有了奇石馆,然后形成了奇石馆一条街。现在,白沙古街上的奇石商店己成为白沙镇上一道奇特的风景。

彩硅石、黄蜡石、彩卵石……舂陵石,让白沙这个美丽的名字再次响亮的出现。不少广西人、山东人、广州人以及本省的长沙、郴州人从繁华的闹市来到白沙,就是为了一睹奇石的风采,并丰富自己的藏石。


舂陵奔流向江湖()

 

(一)

  白沙有座山叫毗帽峰。

  去过白沙没去过毗帽峰就好像去北京没有去长城和天安门一样。

  毗帽峰,南岳七十二峰之一,座落在白沙镇阳加洲,是常宁东南面最负盛名的山。传说明正德皇帝南巡曾上此峰顶朝拜元帝庙,观其峰似帽,与南岳毗邻,遂赐名“毗帽峰”。

  古书上是这样记载的:“一山矗立,直插云霄,北瞻衡岳,南望九嶷,景观独具。晨观日出,暮看日落皆有奇趣,周围群山起伏,四时各有景色,故冠此景点名‘毗峰山色’。”

  名山吸引着文人骚客在白沙驻足,而与此同时,也有一批人正在疯狂地占领白沙大大小小的山头,吸引他们的不是这里的名山美景,而是,这山里的矿藏。

  白沙地处南岭山脉北侧,潭水与舂陵水之间的冲积洪积河谷,孕育了“中国第二大锡都”。除了锡之外,白沙境内还有银、铜、钨、铅、锌、砷等矿产资源。

  早在汉朝时期,白沙境内就出现了矿冶业。

1.png

  据《常宁矿业志》载:“常宁最早的矿冶场为茭源场(采铜铸钱之所,在今白沙铜盆岭)。”唐代前期,“凡天下出铜铁州府,听人私采,官收其税”,民营坑冶业发展很快,常宁矿冶业出现空前繁荣。

清同治《桂阳州志》是这样记载的:“茭源场,汉唐银场地。唐肃宗年间,增坑冶十余所,其利甚盛”。

明朝时期,明太祖朱元璋下令封山禁矿,又加之后来的奉满虎起义,当朝者加强了对白沙的管制,并于“明洪武二十八年(1395),衡阳卫中所千户奉调来常宁镇压奉虎满起义后,在县内各险要处设营建堡,派兵驻守,先后建有杉树堡、白沙堡。”

  再严厉的禁令,都挡不住商人对财富的追求,《常宁县志》记载:“明末,县东南淘金者甚众。”“乾隆七年(1742),知县周士适私同矿商合股开采盆铜岭铜矿。后,闻上峰派员堪察,深恐败露,遂解散矿工,矿工不服,及派兵驱赶,矿工黑夜奔逃。”

  清朝中后期,禁矿令解除,但对矿冶的管理有所加强。“弘光~永历年间,(16441661)县府为防矿工闹事,在县城以北40里处和县城以东20里处建‘淘锡堡’和‘白沙堡’,驻派防守。”

  1911年辛亥革命后,近代工业发展。民国二年,常宁第一家民办矿业公司——顺成公司,由湘阴人郭子秩集资组建在白沙开业,采集铜盆岭周围之锡砒矿。

  民国二十年至二十七年(19311938),白沙一带有唐启禹的“合利”、康明德的“益兴”、邓贻午的“福泰”、尹铭绶的“椿顺”、蔡远峰的“宝鑫”、王诵诗的“鼎新”、罗意成的“求是”、赵去的“同昌”、吴工隐的“益常”等民办矿业公司。

  据《中国实业志》载,民国二十二年,常宁共产锡25200公斤

  矿冶业的发展,也促进了白沙矿冶技术的提高。清末民初,白沙铜盆岭一带村民皆用泥、砖自建甑子炉,用木炭作燃料,冶炼锡、砒等。汤市采用此法炼铁,铁质可与“攸饼铁”媲美,松柏用此法炼磺,质量亦数上乘。

 

(二)

  如此丰富的矿产资源足以保证白沙人的日常生活,但同时也成为他们竞相抢夺的目标。加之白沙又偏居一隅,东与耒阳隔河相望,西南依大义山与桂阳接壤,东南与永兴毗邻,处于常宁、耒阳、桂阳、永兴四县市的边境上,这就决定了白沙这个地区的资源争夺会比其它地区更加激烈。

  为了争夺有限的矿产资源,白沙人与白沙人之间,白沙人与外地人之间必须得“霸蛮”,不“霸蛮”,就活不下去呀!正因为如此,白沙人也分外地强悍,动不动就舞刀弄枪,让人闻之侧目。

窗户滴水灰龛上的诗文彩绘.png

窗户滴水灰龛上的诗文彩绘


  为了尽最大的可能性抢占到矿山,白沙人用一种叫做“起会”的方式建立起自己的同盟圈。

  “起会”是指白沙人在开采矿山之前,就会邀请一些人以资金或是其他方式参与进来,这些被邀请的人通常都是同姓的人或是同村的人,从此他们就成为一个利益相关的团体。

  居住地是白沙人性格的再现。走进白沙,你就会发现,白沙有好多的村子,都是以姓氏命名的。如:徐洲、董湾、杜家、伍家,管冲等等。自然而然,这个村以什么姓氏命名,村民基本上就是这个姓氏,一个村就是一个大家族。

  群居在一起的白沙人非常团结,只要姓氏相同,什么事情都好商量,同姓之间甚至形成了强大的家族势力,大姓集中的地方,暴力冲突时有发生,往往倾巢而动,刀光血影,让人闻之色变。这也是外地人,一听到“白沙牯”,就马上侧目而视的最主要的原因。

  白沙大姓之间会常常为因为一些鸡毛蒜皮的小事而“斗狠”,但令人惊奇的是,冲突过后,又会很自然地化解掉,不会埋下太深的仇恨种子。这一切得益于白沙有个非常独特的旧俗,叫“抬菩萨”。

  “抬菩萨”活动是各姓之间融洽感情的重要渠道,即使前不久发生过武装械斗,打得头破血流的两个大姓,此时也会若无其事地聚在一起,称兄道弟。

青石巷子.png

青石巷子

  每年的六月初一,由一个村村民到毗帽峰的元帝庙把庙里的菩萨请下来,然后再抬着菩萨到各村游行。游完之后,菩萨被供奉在接菩萨村子的祠堂里。各村之间有什么事情要商议的,就到那个村的祠堂来。各村之间有误会的要消除,有怨恨的要化解,所以白沙人的凝聚力是相当强的。

  据说,90年代,为争夺矿产资源,白沙就与对河耒阳仁义乡发生了一起大的群体性械斗,双方都搬出了一些老式的火枪鸟铳。结果造成仁义乡两亡三伤,白沙一亡五伤。

  白沙人面临的生存压力是无比巨大的,既要应对激烈的资源争夺,同时要战胜山区禽兽的侵害,所以,白沙人不得不“霸蛮”。

  白沙又地处丘陵地带,“人民少而禽兽众,人民不胜禽兽虫蛇”,有些地名就是以动物命名的,如虎坪(现已经改名为福坪)。但这些不幸和苦难非但没有压垮白沙人,反而铸就了白沙人“吃得苦、霸得蛮”的性格。

  也是这种打掉牙齿和血吞、愈挫愈勇的抗争精神,让白沙人战胜了一个又一个困难,在舂陵水边顽强地繁衍生息,并成为响铛铛的“白沙牯”。

 

(三)

  矛盾激烈的生存环境,磨练出了白沙人霸蛮悍勇的性格,特别在时局艰危的乱世,白沙人这种绝非等闲的霸蛮劲儿就会飙升上来了,其爆发力之强,天下难以出其右。

  霸起蛮来的“白沙牯”天王老子都不怕,白沙到现在还流传着王庭鉴造神箭的故事。已不知道是在哪个朝代了,皇帝昏庸无能,百姓生活苦不堪言。

  白沙有一个人叫王庭鉴,他对朝庭的政策十分不满,便同西岭一个叫李昌尧的人一起策划造反,并且大练茅兵,还自造神箭,打算在白沙建立皇城。

  王庭鉴苦苦准备了三年,终于把神箭造好了,决定等皇帝早朝时,向京城射出神箭,把恶贯满盈的皇帝射死在金銮殿上,然后兴兵杀进京城,把皇宫打个稀巴烂。谁知这神箭射到京城,皇帝并没有射死,而皇帝的手下将神箭拿来一看,上面有王庭鉴和李昌尧的名字,于是就派人来捕捉他们,结果王庭鉴被捕而被杀害。

  如果说王庭鉴有“造反”之嫌,那土生土长的白沙人李成蹊、周巽三就是常宁当之无愧的革命英雄,他们用自己年轻的生命点燃了常宁农民运动的熊熊烈火。      

  1926年,李成蹊以省农会特派员的身份回到常宁开展农民运动。回到家乡白沙,他同周巽三一起到农民家里访贫问苦,并在白沙成立了常宁县第九区农民协会。

  适时,从长沙来的资本家黄直田,在白沙办了一座北隆锡矿。工人工资本来不高,黄直田还反复变着法子,克扣工人的薪水。

  李成蹊、周巽三深入北隆锡矿,发动工人开展罢工运动。经过反复顽强斗争,终于取得胜利,使工人工资从15元增加到20元,劳动和其他福利条件也都得到了改善。

  1927年,常宁县农民协会正式成立,李成蹊当选为县农会副执行委员长,周巽三担任秘书。“马日事变”后,常宁反动武装与水口山矿局反动势力联成一体,大搞反革命清乡,疯狂屠杀共产党员和革命群众。

  李成蹊被衡阳清乡督办署杀害于衡阳演武坪。周巽三被叛徒出卖,被攸县团防局逮捕,押解回常宁,在北门桥的沙洲上英勇就义。


舂陵奔流向江湖()

 

(一)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

  提到白沙人,“霸蛮”两个字在脑海里第一时间跳出来,也因为这个原因,大家都叫白沙人为“白沙牯”。“牯”是指阉割过的公牛。公牛天生好斗,有股不怕死的犟劲,而一根直肠子通到底的白沙人,无论做什么事,只要较上劲了,都有一股子狠劲,不达目的誓不罢休,就算搭上性命也在所不惜,活脱脱一头牛牯子!

  白沙人的“霸蛮”,是一种保家卫国的血性。清咸丰九年 (1859),太平军石达开率部大败桂阳知州张济远,占领桂阳州城。大部队在州城休整月余后,离城北上,欲过舂陵河入犯衡阳,再攻长沙。得到消息后,白沙加紧操练团丁防御。

  当石达开部众与桂阳乡丁团练激战花园堡时,舂陵水下游的白沙、耒阳团勇马上前去支援。结果,石达开大败,只好改道西行,进黔蜀,最后饮恨大渡河。

鸣凤世家.png

  白沙人还用自己的蛮勇书写了一段抗日传奇。1944年,衡阳沦陷。8月,日寇从舂陵水荫田、烟洲、东江口等渡口入侵常宁。一股日寇从荫田沿着舂陵水而上,准备进犯白沙。抓夫、掳掠、杀人、放毒,日寇所到之处,都成了废墟。

  国难面前,白沙人那股特有的蛮劲上来了,他们自发组织起来,把老人、女人和小孩由一部分青年劳力疏散到忠家岭、吊水冲、观音洞等偏僻山区躲避,其余的人则在白沙团防局的带领下,准备和日寇进行殊死搏斗。白沙团防局的民兵埋伏在高灯桥南面的山坡上,那里地形险要,只有一座石桥可以通行,易守难攻。日寇行至高灯桥时,见地势不利,开始犹豫起来。说时迟、那时快,白沙团防局的民兵马上开火,日寇被打个措手不及。与此同时,白沙团防局还组织一批民众埋伏在北面虚张声势,听见枪声一响,北面的民众一边敲锣一边喊:“打死日本鬼子!打死日本鬼子!”一边是枪声,一边又是喊杀声,日本人被这阵势吓得屁滚尿流,马上掉头逃跑。就这样,白沙才免遭日寇的蹂躏。

  白沙人的“霸蛮”,还是一种坚韧、拼搏有为的精神。新中国时期,白沙人靠吃得苦、霸得蛮的韧性,树起了一面“农业学大寨,衡阳学福坪”的旗帜。白沙福坪村在海拔600的山上,自然环境恶劣,为改变福坪村的面貌,白沙人敢于战天斗地,艰苦奋斗,治山治水,在山坡上建设了层层梯田,并通过艰巨劳动引水浇地,改变了靠天吃饭的状况,从而成为衡阳农业的一面旗帜,在衡阳掀起了“农业学大寨,衡阳学福坪”的高潮。


(二)

  白沙人是可敬的,更是可爱的。

  外地人怕白沙人,因为他们不了解白沙人。

  白沙人直爽,直爽到爱骂人。白沙人骨子里有一种率真的天性,就像长不大的孩子一样,这种天性使他们喜怒哀乐都形之于色,说话基本上不会拐弯,更不会注意口气和方式。当白沙人听到一件事让他们觉得震惊或者觉得不可思议时,他们会提高声调,脱口喊一声:“崽”!在说这个字时,不仅声音不经意间会高个八度,而且还一定会余音绕梁似地拖着一个长长的尾音,仿佛没有这个尾音,就不能充分表达他们的感情。如果有那么一件事情,让白沙人觉得不只是不可思议,还附带有浓厚的气愤或高兴的情绪,这时,直爽的白沙人会大呼一声“叨你屋甲娘”!其实,这句话,有时也不一定是、甚至多半不是骂人,只不过表示一种语气,甚或只是一种习惯用语,什么意思也没有。

  比方说,白沙人称赞一道菜好吃或者某件事干得好时,就会说一句:“叨你屋甲娘,搞得好!”就连夸奖人也是这样说的:“叨你屋甲娘,咯甲妺几好水啊”!甚至当自己的子女犯事了,作为家长的白沙人也会丢上一句“叨你屋甲娘,看我不打死你”。

  直爽的白沙人若评价起人来,那直白的话让外地人还真接受不了!作为崇尚中庸的中国人,大家都推崇委婉。有一段话是这样说的:当一个女孩子不漂亮的时候,你可以夸她聪明;当一个女孩子不仅不漂亮,还不聪明时,你可以夸她可爱;当一个女孩子,你觉得说她可爱都心虚时,你还可以夸她善良!可白沙人就不吃这一套。不管你是男人还是女人,老人还是小孩,只要白沙人认为你很差劲时,他们会毫不留情面地对你说两个字,那就是“nia脓”。所谓“nia脓”,也就是说,你这个人比脓包还脓包,一点用也没有,真是差到极点了。

  正因为如此,白沙人最不“ǎn起”那种背后搞小动作的人,一旦发现有人在背后搞鬼,白沙人会就会找上门去,毫不客气地说:“敢找老子麻烦,是不是皮痒啊?”但白沙人一旦把你当朋友,就算把脑壳砍下来给你当凳坐,也绝不含糊。


 (三)

  白沙人的直爽,源于他们心底的淳朴善良,就像那质朴的舂陵水,不带一点杂质。

  白沙人互相之间坦诚相见,也从不排斥外人。如果有人在街上问路,白沙人不但会热情地告诉他怎么走,甚至还会主动带他一程。如果谁家遇上什么难事,大家一定都会主动前去搭把手。很多本来不关白沙人一分钱的事情,白沙人也会热心的做好,就像徐玉陔修建福荫桥一样。

QQ截图20160808114717.png


  徐玉陔不是富商,只是一名以教私塾行医自给的普通白沙人。他见舂陵水两岸居民乘船往来,有诸多不便,便到处筹集善款修建石桥,经过5年的辛苦努力,终于把石桥修建成功,名曰“福荫桥”。不料,桥修好的第二年,舂陵河发大水,把桥冲塌了。徐玉陔又日夜筹募,上至两广,旁及江西,经历数十年捐集20余万元,于民国九年(1920)兴工重建,而他自己最终却因劳成疾去世。热心善良的白沙人就是这样,只要认为是自己该做的事,从来不会轻言放弃,只会埋头苦干,不计其中得失。

  白沙人善待四邻,善待朋友,帮助别人更是家常便饭,甚至可以豁出自己的性命。据说白沙广柑落户白沙也是因为白沙人的侠义助人。相传在清代,白沙有一家广源客栈,老板叫郑顺生。有一年大年三十,郑顺生看到有一个女子晕倒在街边,就叫佣人把她带回家。得知该女子父母年老多病,一家生计全靠她一个人维持后,郑顺生把这个叫凤英的女子留在店中做些杂事,并把她的双亲也接过来一起奉养。


  不久,衡山一个叫陈规亮的人,到桂阳当州官,当夜投宿在广源客栈。闲谈中,郑老板得知陈规亮前妻过世,便将凤英介绍给他。陈规亮感谢郑老板,只是身上无钱,便将随身所带两担广柑分送于人,并教其种植方法,广柑就这样在白沙安了家。由于这里土地肥沃,气候适宜,所产广柑皮薄、个大、味甜,白沙广柑的美名也就越传越远。

  不只是白沙广柑美名远播,白沙人的热情好客也是常宁有名的。白沙人招待客人,饮茶、吃饭、上菜一律用大碗,从来不用盘、碟。饮茶时,碗里不能喝干。如果碗里没了茶,主人就会马上斟上一碗,直到喝剩下半碗为止。吃饭时,直到两根筷子平放在碗口上时,才被认为是吃饱了。只要筷子不平放在碗口上,随时就有可能再给盛大上一大碗。客人如果回家了,白沙人会拿出一袋袋白沙土特产相送,像白沙柑子、白沙烧饼等等。客人不能拒绝,带走的东西越多,白沙人心里越高兴,难怪有一首民谣是这样说的:白沙豆腐两面光,白沙妺子水汪汪,白沙烧饼两面黄,白沙柑子用船装。

  热情好客的白沙人还是厨艺高手,炒得一手好菜让客人想走都走不了。说到白沙美食,那首先得说白沙酿豆腐。白沙的酿豆腐可谓一绝,如果说其它地方的酿豆腐做工精美的话,白沙酿豆腐可就更多了一分厚实与淳朴。它采用油豆腐做皮,然后用寸金软骨、瘦肉及一些生粉、佐料作为内馅。在其他地方,做酿豆腐一般一斤肉可以制作二十块酿豆腐,而在白沙,一斤肉或许还不足以酿满五六块,所以吃这里的酿豆腐,满嘴里都是上好的肉料,也满嘴里都是热情,满嘴里都是厚实。除了酿豆腐,还有白沙的大蒜橘皮肉、香辣卤牛肚、炸猪皮、葱花肉丸……都会令你胃口大开。若觉得这些东西太油腻,那也绝对难不倒热情好客的白沙人,他们会端上豆芽炒粉条、“供圈柑橘”、脆皮香瓜等特色小吃和本地水果,不吃到客人眉开眼笑,白沙人绝不罢手。

 

(四)

  辉煌的历史,终究是历史的辉煌。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白沙人的性格也应有新的变化和内涵。

  白沙人需要多一些文化教育的熏陶。特殊的地理位置、丰富的矿产资源,使白沙人不担心生活问题,也形成了“靠山吃山,靠水吃水”的生存方式。这种生活方式下的白沙人是不怎么重视文化教育的。不重视文化教育的最大弊端,就是使白沙的经济发展缺少潜力。白沙人有了一定的财富积累之后,所考虑的事情不是扩大投资,而是用来吃喝玩乐。而吃喝玩乐又重点表现在“赌”上。白沙人喜欢赌,以至于在打牌、打麻将上,都有一套自己的游戏规则。这种游戏规则最大的特点就是输赢悬殊,可能几个小时之内就可以让人倾家荡产。这也是白沙有很多开矿老板但却少有企业家的原因。在常宁历史上,最大的企业家就是白沙的邓贻午。邓贻午为什么能成功,有很大部分原因就是因为他是北京大学毕业后再创业的。

学子.png

  白沙人需要多一些进取精神。白沙人有着强烈的群体意识,在一定程度上存在对新事物、新观念的排斥,缺乏创新、进取精神。白沙人顽固的守护在自己的家乡,靠天吃饭,靠地生活,形成了小富即安的心理。长期以往,也加固了白沙人的恋家情结,导致封闭保守的特性被代代继承下来。

  白沙人需要多一些开放平等的意识。相对其它地方而言,白沙人有着比较重的重男轻女的思想,这与白沙人尚武的传统分不开。为了生男孩,多生男孩,白沙人通常要生三到五个孩子。孩子多,负担重,这又加剧了白沙人不重视文化教育的思想,从而使白沙陷入了难发展的恶性循环。

  




[打印本文]

信息公开 文化资讯 名人荟萃 宜城之子 诗乡文苑 书画影艺 乡镇风采
课题研究 人文地理 特别刊载 乡音乡情 文化创意 记忆空间 联系我们
湘ICP备16011544号-1   Copyright c 2016 湖南常宁湖湘文化
网站访问统计: